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pdfVIP

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张剑亮,王继华,吕冰,安康,曹干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广 广州 510640 ) 摘要: 关键词: 类黄酮化合物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一部分。类黄酮化合物能够以单体、二聚体和寡聚 体的形式存在,几乎分布在植物所有的组织中,但要紧在液泡中。它们也以有色寡聚/多聚 分子混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各种心材和树皮中。花色素苷是类黄酮类化合物中最重要的一类化 合物。花色素常以苷类形式存在于植物细胞液泡中。 花色素苷除了作为花、果实和种子的要紧色素之外,还有其他多种功能。特异的类黄酮 化合物还能够吸取紫外线,使植物免受紫外线 B 的辐射,从而防止紫外线对植物的损害(Ebel and Hahlbrock, 1982);参与调剂植物对生长素的反应(Jacobs and Rubery, 1988; Harborne and Williams, 2000 );具有类似外激素的功能,吸引昆虫授粉。现今,人们之因此对花色素苷 类化合物产生浓厚的爱好,要紧依旧因为它给人类的躯体健康带来专门大的益处。饮食中的 花色素苷类化合物可能对许多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许多研究显示花色素苷类合物能够 预防中风、抑制肿瘤发育,具有抗炎性,口服花色素苷对糖尿病和溃疡有好处。 花色素苷类化合物作为一类类黄酮,同时也具备类黄酮的一样生理活性。大量研究已证 实红葡萄酒的健康成效(专门是预防心血管疾病)与其所含有的花色苷及其聚合物密不可分。 目前市场已显现以花色素苷为要紧有效成分的改善视力的功能性或保健食品。只是,要注意 的是不同种类的花色素苷的生理功能定位可能会有所不同。总之,花色素苷类化合物作为一 类功能性基料,在功能性食品领域具有专门好的应用前景(唐传核,2005)。 1 花色素苷的生物合成途径 花色素苷的生物合成(图 1.2)是由丙二酰CoA 和香豆酰 CoA 在查尔酮合成酶(CHS; EC 2.3.1.74)催化下产生查尔酮开始的。其中香豆酰CoA 是从苯丙氨酸通过多步酶促反应 形成的。苯丙氨酸脱氨酶(PAL;EC 4.3.1.5)是这一系列酶反应中的第一个酶。该酶将苯 丙氨酸转化为肉桂酸,将酪氨酸转化为ρ-香豆酸。该合成途径也是合成其他多种化合物(如 类黄酮、木质素、芪类化合物和香豆素等)的起始点,因此受到发育和多种外界环境因素的 调控。 图1.2 类黄酮的生物合成途径(赵昶灵等,2003 ) Fig 1.2 Biosynthetic pathway of flavonoids 黄烷酮在黄烷酮-3-羟化酶(F3H;EC 1.14.11.9)的催化下,C环第三位置羟化而形成 二氢黄酮醇。该酶在一样条件下不稳固。由F3H催化所生成的二氢黄酮醇,通常是其他两种 酶B-环羟化酶,即二氢黄酮醇3’羟化酶(F3’H)和二氢黄酮醇3’5’羟化酶(F3’5’H)的底 物。由F3H、F3’H和F3’5’H三种羟化酶所催化反应的产物是合成花色素苷的直截了当前体。 二氢黄酮醇被羟化的程度和位置不同,将决定最终合成的花色素苷的种类和花的颜色。假如 B环的3’和5’位置都被羟化,二氢黄酮醇将变成二氢杨梅黄酮,这是蓝紫色的翠雀素糖苷的 直截了当前体;假如B 环只有 3’位置被羟化,将变成二氢栎皮酮,这是红色的花青素糖苷 的直截了当前体;假如3’和5’位置都没有被羟化,则转变成砖红色的花葵素糖苷。 图 1.3 类黄酮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果实中参与花色素和黄酮醇合成的酶类及其大分子复合物模型 A. 产生杨梅素和槲皮素,进而生成翠雀素和矢车菊素来源的花花色素苷模型;B. 产生槲皮素,进而产生矢车菊素来源 的花色素苷模型;C. 产生山奈素和槲皮素,进而生成天竺葵素和矢车菊素来源的花色素苷模型(Jaakola et al., 2002 )。 Fig 1.3 Model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flavonoid pathway enzymes for production of anthocyanidins and flavonols in fruits, supposedly as macromolecular complexes at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A, Model for the production of myricetin and qu

文档评论(0)

小辉老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