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河南书院经费来源与管理略述
摘要:河南书院在清代得以普及和发展,书院的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清代河南书院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士绅捐赠与书院自筹经营两种渠道,其在管理方面也更加制度化和透明化,既颁布条规明晰各项制度,又备案院产以防止侵渔。这种严格而细致的经费管理措施对书院自身的发展和生员的培养都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清代;河南书院;经费
一、清代河南书院经费的来源
历经明末清初的衰败直至康熙时期,书院才得以重新在大致平定的社会中进行修复和重建工作。面对此时凋敝零落的书院,想要修复,经费便是首要难题,书院的建设者们不得不对经费的来源问题高度重视起来。
(一)官绅倡捐重修书院
地方官员往往代表的是政府,而这些带头发起倡捐行动的官员,或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或是出于兴复家园的满腔热血,亦或是出于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他们当中有不少人自筹银两,为书院的重修尽心竭力。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密县知县衷鲲化自捐薪俸用以重建桧阳书院,于西街置地创建桧阳书院,讲堂、斋房、廊庑、庖福俱备,为学子肄业之地。又置田,岁收租入以充延师膏火之资。书院初有学田百亩,光绪年间增至五百亩。咸礼七年夏月(1857年),郑县知州王宪在《东里书院碑记》中记载,因兵燹而资费荡然的东里书院,一时士大夫争先恐后,遂捐集制钱三十四百千有奇。交发殷实富户,生息连旧有租课,岁入三百余串。这些官员自捐薪俸用以支持书院的重建工作实属个人行为,虽然绵薄之力难以支撑起书院重修的巨额开销,但在当地却起到了鼓舞民众、感化人心的作用。于是,热衷于教育事业的地方乡绅、富户受到官员倡捐的感染,都不遗余力地支持书院发展。
(二)书院经营自筹
书院获得学田招人承佃,靠收取地租来补充办学经费。这种固定的经费来源,在书院经费来源中占据重要位置。乾隆六年(1741年),署府季光型续前人之志,为洛阳天中书院添设斋房六所,各三楹,又详请以本府盐规银九十五两五钱八分,各属公费中拨银三百八十两,租银三十七两一钱七分,共银五百一十二两七钱零,为每年山长脩脯及生徒膏火之资。洛宁县洛西书院曾于明末时期因寇乱尽毁,直至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县单履咸主持倡捐才得以恢复办学。当时“洛西书院置地八亩,四分交盐当,筹备银六百两稞租生息以为修缮膏火之资。”可以看出,书院主要靠着学田租金以及当铺息金为其自筹的主来源,而这些经费通常用于修补院舍、发放生员膏火和教师薪俸所用,这些虽与政府捐款相比分量不大,但是作为固定资金来源的一部分,书院仍较为重视。
二、清代河南書院经费的管理
合理的管理与使用书院经费,是书院持续办学的关键。宝丰县春风书院于嘉庆及道光年间的收支情况分别由当时知县秦伯度、谢兴峣筹备,二人均拟定详细章程载于碑记中:
(一)肄业生员,额取正课十四名,童生正课十名(每月给钱一千二百文,不住院者给八百文)。生、童副课各十名(每名给会课一百文)。额外附课,临时酌取(每名给附课钱五十文)。
(二)每月三课。十三为官课,初三、二十三为师课。官课超等生、童第一名,奖赏钱三百文。第二名,奖赏钱二百文;第三、四、五名,奖赏钱一百文。师课前三名,奖赏钱一百文。
……
从以上秦、谢二人详定的部分章程来看,生员及童生每月均能按期领取自己的膏火银。此后,再以官课、师课的考核结果为标准,颁发成绩优异者奖赏钱。这种类似于今日的奖学金措施,能有效鞭策生员用功学习。然而,有赏亦有罚。秦伯度在《增设春风书院膏火碑记》中记载:“宝丰旧设春风书院,有田数顷,岁收课租钱八十千,以为山长薪俸,而学者无与焉。询之,则以向无膏火,士皆无所仰给故也。因自捐廉,与诸生约定,于岁首考取正课生员十名,童生八名,月给钱五百,附课则取无定额,课给钱五十。月三课,诗文之优者,超擢之,奖励之。其不率教者,则降之抑之,甚或扣除其名而更易之。”可见,春风书院对于生员经费的管理,并不只有单方面的奖励,还有着对不率教者惩罚的规定。
原为宋儒欧阳文忠公读书处的欧阳文忠公书院,于咸礼元年四月(1851年),知县徐士琦率同绅民捐添欧阳书院经费发当生息,并拟定条规详请立案以垂永久。现将《欧阳书院经费条规》部分摘录如下:
(一)每年定于十二月初十日,考取膏火生童各取正课十五名备补五名发榜,后将卷订为一东,留至开课查封笔记,有不符者汰除另补。
(二)内、正课生员十五名,每名月给膏火钱一千五百文;童生十五名,每名月给膏火钱一千二百文,定于每月二十八日发给。
……
综合以上两所书院的经费条规来看,其一,章程内容细致并采用“专款专用”的做法,将此种条规上升到制度层面,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