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改造国民性”话语下的“新音乐”建构.docxVIP

清末时期“改造国民性”话语下的“新音乐”建构.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末时期“改造国民性”话语下的“新音乐”建构   [摘要]清末时期,音乐被认为与国民性密切相关。救亡图存先要改造国民性,故要对旧乐进行批判和改革,并以合群、尚武、进取等国民品格为标准和西方音乐为参照建构“新音乐”以此塑造现代国民。在“改造国民性”话语体系中,音乐与社会、西乐与中乐等关系得到了生动而具体的显现。   [关键词]清末时期;改造国民性;新音乐;音乐工具论;民族主义   清末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国民性”问题,认为它是中国病弱的症结和解决危机的起点。他们大力批判中国的国民性,“民气滞著,筋骨瑟缩”①“萎靡不振”“内之见同胞之痛苦不知恤,外之受强邻之欺侮不知耻”②“暮气颓唐”“奴隶根性”“凉血派”,主张从德、智、体等方面对国民进行改造,重新赋予中国国民以爱国、合群、尚武、进取等品质。同时,他们认定国民精神与音乐特性密切相关,认为音乐是改造国民性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中国的国民性低下正是由于中国音乐所造成,应该对其进行批判和改革,另一方面,主张以“合群”“尚武”“进取”等国民品格为标准、以西方音乐为参照创造一种“新音乐”以此改造国民和教育国民,从而实现民族国家复兴的民族主义目标。   一、音乐的内在精神:以“尚武”“进取”取代“靡靡之音”   1902年《新民丛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军国民篇》的文章,作者是奋翮生(即蔡锷)。他在文中锐利地批判中国国民缺乏“尚武”精神,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淫靡,他说:“自秦汉以至今日,皆郑声也,靡靡之音,哀怨之气,弥满国内,乌得有刚毅沉雄之国民也哉。”③蔡锷继承了“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传统音乐思想,并认为中国历史上几多政治动荡、朝代更替都是因为“郑声”的“淫”与“哀”造成的。他以斯巴达为例,说明音乐对于军人士气的鼓动和战争的胜利具有巨大的影响。但是,他尖锐地批评中国缺乏军乐,军队中的喇叭金鼓不过是号令指挥的工具,而士兵歌唱的不过是一些俚曲淫词。最后,他以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为学习榜样,提倡学校唱歌以及含有爱国尚武思想的军歌和军乐。梁启超紧随其后附和了蔡锷的主张,声称:“中国人无尚武精神,其原因甚多,而音乐靡曼亦其一端,此近世识者所同道也。”④他肯定音乐能够发扬蹈厉之气、振作国民的尚武精神,而且还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他鼓励创作“雄壮活泼沉浑深远”的军歌作品,极力推荐黄公度创作的《军歌》二十四章。①   “尚武”精神是蔡锷、梁启超等人在日本期间从当时日本国民精神教育中习得,将之引进用以批评和塑造中国国民性的一个内容,梁启超在《祈战死》(1899年)一文中就有过记述,认为这种精神正是日本能够立国维新,并战胜我国及俄国的原因之一,②因此,他主张把培养国民的“尚武”精神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纳入中国国民教育中。③当他用“尚武”精神改造中国国民性的时候,“尚武”精神也成为了批判传统音乐的一枚“武器”。更为重要的是,“尚武”精神恰好让他们联想到当时中国社会上流行的俗乐,俗音艳曲是历来知识分子们严厉批判的对象。自孔子以来,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都肯定“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但并非所有音乐都具备这种功能,只有“中正平和”的“德音”才是“治世之音”,才能够用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反,流行于民间的“俗乐”“郑声”,尽管其音调激越奔放、愉悦活泼,具有“美”的特质,但是,却不符合平和中正的“善”的标准,而被认为是“淫乐”“乱世之音”。恰如《乐记》中所述:“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乐本篇》)因此,传统士人们提出“乐则《韶》、《舞》,放郑声”(《论语·卫灵公》)的主张,认为采用德音、雅乐或是郑卫之声严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与存亡。   显然,蔡锷和梁启超等人继承了这种音乐思想,他们批判的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郑声”、俗乐,认为它是导致中国国民萎靡不振的重要因素。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俗乐的彻底贬抑不仅是源于传统的礼乐思想,还与当时他们所进行的“改造国民性”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知识分子看来,国民性质的高低严重关系着国家的兴衰与存亡,那么,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国民的音乐就必须是“美”与“善”兼备的精神产品,而不能沦为仅供一般民众娱乐消遣之物。   與蔡锷、梁启超一样,匪石1903年发表于《浙江潮》上的文章《中国音乐改良说》,表明他试图用音乐“宣扬国魂,振刷末俗”的信念和决心,尽管他肯定中国音乐历史的源远流长,也肯定音乐所具有的感情教育功能,但是,匪石将中国国民的萎靡不振和不思进取归咎于社会俗乐的“无进取之精神而流于卑靡”。他说,雅乐既高尚慷慨,又和平强鄙,虽然不足以发挥国民“合群”之

文档评论(0)

180****8756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盛世风云(深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陕西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069269024M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