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洱河水电开发印象记
清晨,一辆轿车从昆明起步,沿杭瑞高速向滇西奔驰,4个小时后,掠过下关环城路,擦肩天生桥,继续往前开。坐在副驾驶位的我,头紧紧依偎车窗,悉听风的声音,视线穿过玻璃,许愿的翅膀在飞翔。窗外,青翠俯首温柔倾诉跨越流年的时光,西洱河奔腾细说山与水流转的故事,回忆轻抚我的脸颊,从脑海深处找寻当年的印迹,重新链接西洱河的神奇与美丽……
不久,思绪跃过西洱河,落在河对岸的滇缅公路(现在的320国道),回到1969年。一辆解放牌卡车,沿岸坡陡峭的西洱河畔,在弹石路面向同一方向行驶,副驾驶位坐着扎两条辫子、穿格衣蓝裤的年轻女子,右手拉紧门把,左手抱着个小女孩,不满周岁的她坐在母亲的双膝上,眼睛好奇地望着窗外,“咿咿呀呀”地同时,两只光着的小脚丫在兴奋地蹦跶。
一
车子开到一座热火朝天的大坝工地旁停了下来,远远的,一个清瘦的身影,已迅捷地从工地上跃起,穿过劳动的人群,快速冲到母女俩身旁,谢过师傅,忙不迭地接过孩子,胡渣围着的嘴角裂了开来,一个劲地乐呵着。
那时候,来自五湖四海的水电人,抱着一颗支援边疆水电站建设的火热的心,汇集一起,从下关开始,沿滇缅公路,在天生桥、江西桥、四十里桥、白塔箐、小合江、大合江、平坡、漾濞等地一路安营扎寨。他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用肩挑、人扛、手挖的作业方式,开道引流、拦水筑坝,在西洱河上修建电站。
西洱河,从洱海奔腾而出,驰骋贯穿下关东西,钻过天生桥以后,沿滇西横断山区的深山峡谷间一路狂奔,在水流湍急中,注入澜沧江支流漾濞江。下关西南方向1.5公里处,苍山斜阳峰与者摩山的悬岩中,有一块巨大的石块卡夹在峡谷之间,“深堑绝壑,石梁跨之,凭虚凌空,可度一人”,那是天生桥。从这里往西绵延二十多公里的西洱河河道上,由水利电力部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施工,先后建设了四个梯级水电站,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排涝、灌溉综合利用。
最早开发修建的是西洱河四级水电站,位于漾濞县境内的西洱河末端与漾濞江的交汇处,坝址在大合江河口上游,1958年10月开工,1961年停工,1966年复工,1972年竣工;之后,西洱河一级、二级、三级水电站先后建设。其中,1972年1月开工的一级水电站,就建立在距离下关不远的天生桥附近,利用洱海作调节水库,坝型为潜孔式拦河闸,厂区枢纽设在几公里外的“牛脖子”,为窑洞式地下厂房。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曾两度停工,1978年8月,水电一处、水电二处、水电安装处组织职工进行了“大会战”,使水电站得以完工,且赶在建国三十年国庆前发电,开启了水电站未来的辉煌历史。
二级水电站位于西洱河中游江西桥地段,高山峡谷、立体气候,主坝在一级水电站尾水洞出口下游100米处,拦河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厂区枢纽设在平坡乡境内。当年,水电人充分开发和利用了西洱河丰富的水力资源,经过不懈的艰苦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闯过了道道难关,也顺利发电。
最后开发建设的三级水电站位于漾濞县平坡区邑头箐与大合江之间,是西洱河梯级电站中地质条件最差的一级,施工非常艰苦,尤其引水隧洞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和恶劣,经艰苦作业,最终于1987年完工发电。
四座先后竣工发电至今矗立于西洱河的梯级水电站,是水电人用青春、汗水和热血铸就的丰碑,承载了多少水电人的历史记忆和时代的恢弘史诗!
二
曾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一个梳两条辫子,素衣蓝裤的年轻女子,抱着孩子沿工棚走向村外。那是初到大合江的母亲,因为户口的问题,没有工作,加上内向腼腆的性格,还没认识几个人。她走到路口,向远处眺望、翘首期盼着,怀里的孩子,眼睛跟随母亲的视线也望向远方,双手双脚在兴奋地挥舞,小嘴嘟噜嘟噜地喊:“爸、爸……”
視线的那一端,就是正在建设的西洱河三级水电站。1965年,在广州上学的父亲,毕业以后,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主动写了申请,到滇西的山沟沟里支援边疆建设。父亲和同事,来自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的第二勘测队,大合江村头的路口,左边有一幢二层的砖木结构楼房,就是父亲单位的办公楼。当时,水电站的工程地质图,是十分原始的手写人画方法,父亲他们需要根据水电站工地、隧洞及周边的地质勘探情况,结合物探、安全等需求,用圆规、角板、比例尺等工具,以“绘画”的形式把看到的、拍到的、量到的、测到的,结合各种数据的分析计算结果,在图纸上拿绘图铅笔按照1∶×××的比例,一笔一笔地画出来。等到方案拍板定下来以后,描图技术员孟阿姨、赵阿姨会将透写纸放上去,用一支笔尖由两弧片搭着可调节粗细的绘图笔,蘸上墨水,像姑娘绣花似的,用精巧的描图技能耐心地一点一点临摹勾描,用线条粗细、长短不一,不同的花纹将工程地质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