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皖北地区玉米小斑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摘要阐述了皖北地区玉米小斑病的发病概况、发生趋势,分析了玉米小斑病的主要病原菌、发病症状、发病条件及发生规律,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以期为皖北地区玉米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小斑病;发生;综合防治;皖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9)07-0090-01
皖北地区处于暖温带南缘,跨湿润半湿润气候。近年来,皖北地区气候表现异常,夏玉米播种出苗期易旱易涝,拔节孕穗期易出现持续高温干旱或持续高温多雨和大风暴雨,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也是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玉米抽穗开花授粉期间,32~35c的高温天气较多;灌浆期易出现持续阴雨寡照天气,田间积水严重,根系受损,植株早衰。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较利于玉米小斑病发生发展。近几年来,随着玉米品种审定政策的放开,受市场推广品种繁多、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栽培管理粗放、气候异常等因素的影响,皖北地区玉米小斑病发生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玉米生产。
1发病概况
随着玉米品种审定政策放开,形成了国家试验指定体系绿色通道试验体系、企业科研联合体试验体系等,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试验审定格局。这样以来,每年审定推广了很多新品种,有部分抗病性较差的新品种被推广应用。随着玉米秸秆的还田,大量病株残体又回到了田间土壤,导致土壤病原菌增加,翌年发病条件适宜时,易造成玉米小斑病大发生。大部分田块种植管理粗放,不能及时抗旱排涝i-2治虫防病,导致玉米小斑病发生。近几年来,玉米主产区小斑病有逐年上升趋势,部分玉米种植区发病普遍,发病迅速,发病级别高。其中,东北玉米区华北玉米区和华南山区发病较重。一般年份发病1~3级,严重年份达5级以上,暴发时可致减产20%~70%。
2发生趨势
近年来,受玉米种植密度增加、品种审定政策放开、品种多样化、化肥用量加大、秸秆还田病原菌增加、粗放种植、夏季玉米生育期易出现高温高湿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皖北地区玉米小斑病极易发生。玉米小斑病呈现发病速度快、发病级别较高的特点,严重影响皖北地区玉米生产,2010-2018年均发生了玉米小斑病,且发病品种逐年增加,发病级别逐年加大.近5年来,相当一部分品种发病级别为3级,有的甚至达到5级以上,已推广的原抗玉米小斑病品种近年来也开始感玉米小斑病。
3主要病原菌
玉米小斑病病原菌属半知菌类丛梗孢目暗色孢科长蠕孢属,有3个生理小种,具细胞质专化性。子囊孢子长线形,彼此在子囊里缠绕成螺旋状b,有隔膜,分生孢子梗及分生细胞均长出芽管。营养菌丝4无隔,无假枝和匍匐枝,能在基物上或基物内迅速蔓延。玉米小斑病可危害谷子、玉米等,但在不同寄主上的病菌存在生理专化现象,有不同的生理小种13.51。
4发病症状
初侵染斑为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成熟时常见有3种类型:①病斑受叶脉限制,两端弧形或长方形,病斑上有时出现轮纹,黄褐色或灰褐色,大小为2~6mmx3~22mm;②病斑较小,梭形或椭圆形,黄褐色或褐色,大小为0.6~1.2mmx0.6~1.7mm;③病斑为点状,黄褐色,边缘为紫褐色或深褐色,周围长有褪绿晕圈,此类型产生在抗性品种上。侵染部位主要为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上的病斑一般受到叶脉限制,叶鞘和苞叶上的病斑表现较大,呈纺锤形,表面密生灰黑色霉层。果穗受害时会出现灰黑色霉层,严重时可导致果穗腐烂。
5发病条件及发生规律
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传播发病,条件适宜时,在60~72h内可完成一个侵染循环,一个生长季节可有多次再侵染。传播途径为气流传播、雨水传播。玉米小斑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时期均可发生。气温在26~32c之间、田间湿度较高时,易造成病害流行。小斑病和大斑病常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危害苞叶、叶片和叶鞘,可造成茎秆断折和果穗腐烂。
6综合防治对策
一是选择抗病品种。要根据品种特征特性抗病性等选择高抗品种。二是药剂防治。在玉米发病初期用70%代森锰锌、10%世高.50%扑海因等杀菌剂喷雾,连续喷药2~3次,间隔7~10d.三是加强栽培管理。注意轮作换茬,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配方施肥,均衡施肥,秋季要深翻耕层,及时排涝,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间。
7参考文献
[1]陆定海,吴利民,郎剑铎,等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致病率分化[j].湖北农业科学,2015(7):1603-1606.
[2]宫栋材.皖北地区玉米茎腐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8(7):132-133.
[3]朱小阳,吴全安.我国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