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胚胎组织的正常发育来说,这些再分配的次级同化物比初级同化物更为重要。 从老叶向幼嫩器官的再分配比较普遍。即将脱落的老叶中的糖、氨基酸以及S、P等矿质都可发生逆浓度梯度的再运输,再分配可使老叶在脱落前将90%以上的可再利用物得以转运出去(老叶成为献身新生部位的牺牲者) 第六十二页,共九十五页。 库强度 = 库容量 库活力 库容量:指库的总重量(一般是干重)。 库活力:指单位时间单位干重吸收同化 产物的速率。 第六十三页,共九十五页。 名词解释 压力流动学说 ? 转移细胞 ? 韧皮部装载 ? 韧皮部卸出 ? 源库单位 库强 ? 。 第六十四页,共九十五页。 2. 问答题 1 同化物是如何装入与卸出筛管的?2 蔗糖是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主要形式,缘由何在?3 细胞内和细胞间的有机物运输各经过什么途径?4 温度对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有什么影响?5 硼为什么能促进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运输? 第六十五页,共九十五页。 6 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分配规律如何?7 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分配的特点如何?8 简述作物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 9 何谓压力流动假说?实验依据是什么?该学说还有哪些不足之处?10 如何理解库强在决定同化物分配中的重要性?11高等植物体内信号长距离传递的途径有哪些? 第六十六页,共九十五页。 1 ?? ?? ?P-蛋白是分布在(? ) 内的一种运输性蛋白,它是? ?? ? 植物特有的。 2? ?植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作为运输形式的主要是? ?? ?? ???,作为贮藏形式的主要是? ?? ?? ???, 3 环割试验证明有机物是通过? ?? ?? ?运输的,这种方法应用于果树的枝条上可促进? ?? ?? ? 。 筛管 被子 蔗糖 淀粉 韧皮部 座果 第六十七页,共九十五页。 3、韧皮部装载的特点: a.逆浓度梯度; b.具选择性; c.需能。 返回 第三十页,共九十五页。 四、韧皮部卸出 韧皮部同化物的卸出(unloading) 共质体或质外体 韧皮部筛管内的同化物 库细胞 1、共质体途径:筛管内的同化物经胞间连丝到达收受细胞。(如根尖、幼叶等,一般通过此途径) 同化物卸出的动力:筛管-伴胞与库细胞的糖浓度差。 ? 第三十一页,共九十五页。 2、质外体途径: 筛管同化物--(传递细胞)-- 经质外体到达收受细胞(库细胞)。(如块根、块茎、种子等,一般通过此途径)。 第三十二页,共九十五页。 第三十三页,共九十五页。 韧皮部物质运输的特点: 1.速率(运输量)和速度(运输距离)都很高; 2.韧皮部切断或穿孔会发生溢泌现象,说明筛管内由相当大的正压力; 3.筛管中汁液成分复杂,且韧皮部溶液浓度是不均匀的; 4.大部分物质可同时双向运输,但少数物质运输有极性; 5.韧皮部细胞只有活着时才能运输; 6.降低韧皮部呼吸强度的因素,使运输速度减慢。 ? 返回 第三十四页,共九十五页。 五、韧皮部运输的机理 (一)压力流动学说(Pressure flow theory) 1930年明希(E.Miinch) 1、基本论点:有机物在筛管中随着液流的流动而移动。这种液流的流动,是由于输导系统两端的压力势的差异而引起的,所以称为压力流动学说。 第三十五页,共九十五页。 2、物理原理: 植物叶片(源端)不断合成同化物 叶细胞水势下降 导管吸水,增大了细胞内压力势 同化物与水通过筛管流向库端; 库细胞消耗或将同化物合成为大分子物质贮存,使细胞中可溶性同化物减少,水势上升,水分移出筛管进入木质部,库端压力势降低。 由于两端压力势差的存在,使叶中合成的同化物不断地由叶(源端)移向消耗或贮存器官(库端)。 第三十六页,共九十五页。 4.难题: (1)筛板充满韧皮蛋白纤丝和胼胝质,对糖溶液流动有相当大的阻力。要使糖液保持那么快的速度,其所需的压力势差异比筛管的大得多。(2)这个学说对一个筛管细胞同时进行双向运输的事实难以解释。 3.证据:许多实验结果支持这一学说(蚜虫吻刺实验:①筛管内有正压力,②液流速度为100cm/h ,与已知韧皮部内有机物运输速度相似; 传递细胞的发现也对这一学说提供了支持,在韧皮部两端它们对溶质能主动装入与卸出,可有效保持源、库间的压力势差。) 第三十七页,共九十五页。 压力流动学说 第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试论欧阳通楷书中的继承与创新.docx
- Call of Silence-钢琴谱 原调简谱 高清正版完整版双手简谱.pdf
- 茶叶行业调研报告.docx VIP
- 运输无人机作业安全技术交底.pdf VIP
- 《碳足迹减量培训》课件.ppt VIP
- (高清版)B-T 10095.1-2022 圆柱齿轮 ISO齿面公差分级制 第1部分:齿面偏差的定义和允许值.pdf VIP
- BOS-6000软件使用培训.中文版.pdf
- RENLE雷诺尔SSD1系列电机软起动器说明书.pdf
- (高清版)B-T 10095.2-2023 圆柱齿轮 ISO齿面公差分级制 第2部分:径向综合偏差的定义和允许值.pdf VIP
- 日立中央空调SET-FREE V+系列202202.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