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解析版).docx

文学类文本阅读-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解析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40 PAGE 41 专题06 文学类文本阅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2022·北京东城·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雨落槐花点地 六七月,群芳谢尽,却正是北京槐花盛放的日子。往往一场骤雨过后,槐花打落一片,如筛过的黍米,细细簌簌、密密匝匝铺满一地,浅白、微绿、轻黄砌在一起,合着零星碎雨,透着清雅的香,实为盛夏北京一道胜景。 说起槐树,人们往往会在前面缀上一个“老”字,这讲的不仅是情怀深,更直接的就是指年岁大,槐树生命力极强,根深蒂固,苍干虬枝,似乎掩藏着朝代更迭的密码。农谚有“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说的是松柏虽能活千年,却不及槐树“歇一歇”的功夫。这是说槐树有“休眠”的特性,一旦树龄太老或者生理病变,就会通入“自我保护”状态,表面看枯死一样,但待时机成熟又会重萌新枝、举树芳华。因此,古槐不死,枯木逢春,向来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槐别名挺多,如金药材,六年香等,但民间叫得多的是“家槐”“老槐”“护屋树”。也许正是源于槐之“老”,槐之“旧”,槐之“大”,槐才成为人们内心家园故土当之无愧的象征,成为中华儿女慎终追远的共同图腾。槐者,怀也。人们立于高槐浓阴之下,举目四望,俯仰天地,不免逸兴遄飞,思接古今,神游万端,于是一股忠恭、慎远、望怀之情自然升腾。这时天和地、家与国、故乡与远方,悄然贯通联结为一体,实现了天地君亲师的统一。槐寄托太多,国人选择把槐树作为社树,甚至拜为神树,意蕴家族香火承继,社稷长治久安,其情结之重也就理所当然了。 槐树高擎俊朗,伟岸壮硕,枝繁叶茂,荫盖广间,加之多植于北国,“凌凌可耐冬”,又多了坚韧不拔的个性,因而自古常被人们认为“有君子之风”。孔庆镕在《五柏抱槐》中就有赞誉:“曲径阴遮暑,高槐翠减浓。天然君子质,合傲岱岩松。”槐在北京,实乃一介具有磁化力的“清流”“雅秀”,纵然时风浮躁,但每每走到槐阴下,人心也自然安凉;即便胡同逼仄,但只要,有了高大盛槐,心境也自然高远。 老北京有着悠久的植槐史,从幽燕至今,槐与北京如风雨伉俪,一伴千年。在老北京庭院中,总不乏那些上了年岁的老槐树的身影,而在北京街巷上,你要见到没有槐树的胡同更是极少。张恨水在《五月的北平》中描述“尤其槐树,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种人家,到处都栽着有。在五月里,你如登景山之巅,对北平城作个鸟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全参差在绿海里。这绿海就大部分是槐树造成的……”北京人爱槐、敬槐、种槐,槐之于京,实为储存于历史和人心中的一份特有“资产”,正如梧桐之于金陵,凤凰木之于南粤,已经成为古都北京千年风雅薪火相传的“活化石”与历史符号。 老槐树下是生活。“一树繁阴澹古姿,秋来黄叶点阶墀,月明贪玩疏疏影,坐到露凉人睡时。”每逢得暑,夏雨初歇,当微风拂过,槐花落英缤纷的时候,街头巷尾、胡同深处、朝暮之间,总能生出北京人对过往最温暖的记忆。这时,人们纷纷溜出屋来,趿拉着拖鞋,晃摇着蒲扇,耷拉着白毛巾,一家人或邻友围在老槐树下听广播、侃大山、下象棋,或者吃西瓜、喝啤酒、撸烤串,那是最快意的事儿。此情此境,让人不禁想到宋人洪皓在《咏槐》中所描述的,“弛担披襟岸帻斜,庭阴雅称酌流霞,三槐只许三公面,作记名堂有几家”。 身边一位北京长大的朋友说,小时候听来的故事多半是姥爷在大槐树下讲的,现在斯人已去,对他而言,老槐树就是姥爷和自己的童年,过去日子清苦,人们就地取材,对槐树“无所不用其极”,春天采槐米,夏天吃槐花,酿槐花蜜。秋天收槐豆,晒药材,如果槐树枯死了,枝干又成为制作农具桌凳的材料。50年代闹饥荒,老人们甚至还把槐豆制成酱油和醋调剂生活。作为80后,我听罢顿觉口舌酸涩,然而说的人脸上,洋溢的分明却是芬芳……斗转星移,今非昔比,然而作为网评的“新燕京八景”之一,“呼童采槐花,落英满空庭”,“槐花满地无人扫,半在墙根印紫苔”,仍是当代北京人内心无法离舍的美好情愫,这是人们找寻“北京”的一条弥足珍贵的线索。 槐树与胡同巷陌分不开,也就与市井民生分不开。槐下生活琐碎且认真,正如槐米一样朴素细密,也如槐花一样粲然芬芳,所有的平凡与珍重,都一一化入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恩怨情仇里。从初春洋槐春讯,到盛夏国槐花开,再到秋凉槐黄子落,大半年的光景里,槐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不灭的希冀,无声的见证和长情的陪伴。 槐不择水土,一旦扎下根,便与时光俱老。在北京千余年的历史沿革中,老槐树以生生不息的顽强以及对脚下大地的执着坚守,见证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演绎着时空流转…… 北京七月,繁华褪尽,月季将息。如果你在大街上见到那些缀满黄花的树,那就是国槐了。 (取材于宁显福的同名文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夏儿女慎终追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ngtb2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