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选修下册《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群文阅读.docxVIP

高中语文 选修下册《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群文阅读.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赋真情,逍遥于山水田园 ——《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 朱莉 教材分析 《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两篇文章收录在人教版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都是写景、抒情、述理于一体的经典,但是风格不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两篇进行比较阅读与研习,更能品味文本所承载文化内涵,进一步领悟魏晋名士的人生追求。 学情分析 通过前2个课时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这两篇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了重要文言字词,疏通了文意,并初步把握了作者抒发的人生情怀。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理解以王羲之、陶渊明诗文为代表的魏晋诗文的审美特点。 2.体会魏晋山水田园诗文中寄托的生命态度。 3.初步了解两篇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理解王羲之、陶渊明在山水田园诗文中表现出的审美特点和寄托的生命态度。 教学难点 领悟魏晋山水田园诗文对当下时代的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几年前,河南郑州一位女教师的任性辞职信爆红网络。她写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巧的是,王羲之和陶渊明也辞职了。什么是他们钟情的诗和远方?前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今天我们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来进一步领略魏晋文士的风度。 二、合作探究 (此环节通过3个任务设计逐层展开,通过学生小组交流及师生互动,完成学习目标。) 任务一、对比意象,品析魏晋山水田园诗文的审美特点。 快速阅读这两篇文章,找出文中分别描写了哪些意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和情怀?体现了怎样的审美特点?(引导学生明确“意象”等概念,通过诵读、合作交流,可尝试先用形容词概括审美特点)。 学生交流作答,教师归纳明确: 通过比较发现,两位作者寄情于山水田园中,刻画的意象主要是自然和人文,具体如下: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恨晨光熹微/云无心出岫 清流激湍/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东皋舒啸/清流赋诗/酒盈樽/壶自酌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松菊犹存/抚孤松而盘桓 宇宙之大/品类之盛万物得时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征夫/童仆/稚子/农人 (请学生读一读这些意象和选句,品味其审美特点。) 两篇文章的审美特点相似,可具体概括为:畅达开阔、自由美好、清雅高洁、朴实率真,简言之,即“真情”与“逍遥”。 小结: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感叹生命短促无常,因而更想充分享受人生乐趣。他们坦诚而随性,从心所欲,我行我素。因而这一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文也相应地表现为真情洒脱,自由个性。 补充背景: 魏晋时期文化特点 。 ① 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② 儒学不再独尊,佛儒道冲突融合。 ③ 魏晋时期的服饰宽松轻薄飘逸。 ④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是这个时代精神风貌的写照。 ⑤ 关于王羲之和陶渊明的两个成语:“袒腹东床”与“不为五斗米折腰” 。 任务二、比照归纳,领会魏晋文人的生命态度 问题一:《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都抒发了乐与悲的情怀,表达了对生命的思索。结合原文语句,试比较二人对生命的理解有何异同? 明确:比较乐与悲的异同 乐: 《兰》: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归》:眄庭柯以怡颜/园日涉以成趣/审容膝之易安 悦亲戚/乐琴书 质性自然/乐夫天命 悲: 《兰》:死生亦大/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归》:吾生行休/违己交病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觉今是而昨非 (引导学生诵读、品读以上原文词句,从中体味两位作者传达的生命观、价值观。 同:逍遥于山水田园,真情寄自由美好,都是生命意识的觉醒。 异: 《兰》:不仅想到自己,还想着前人、后人,反思全人类命运。 《归》:主要写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关注个人情感体验。 王羲之在山水宴集的逍遥中体会到生命短暂,乐极生悲,由个人之痛反思人类命运。他抨击了“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认为死生亦大,今人要有所作为来对抗人生虚无,这种反省为后世留下思考。 陶渊明则质性自然,不再追名逐利,不纠结于生命长短,委心任去留。其逍遥的本性和对自由美好的追求体现在很多诗文里,如“请息交与绝游”,“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问题二:你觉得王羲之比陶渊明的思想境界更高吗?他们的生命观对当下时代有意义吗? 明确:不能简单地认为王羲之的境界更高。原因如下: 1.从社会背景看。陶渊明比王羲之小,虽然王羲之所处的东晋已经很混乱了,但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至刘宋交替时期,篡乱杀伐,社会境况更差,促使他对更多地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