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登泰山记》教学设计.pdfVIP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登泰山记》教学设计.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登泰山记 教学目标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文章语句简练的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以自读为主,因为文章语言浅显 。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作者介绍;诵读第一段。 教学重点及难点 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步骤 一、作者简介 姚鼐 (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 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 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本文是姚鼐在1774 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 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 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 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二、全篇理路解说 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 公里;俗谓登 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主 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这些都跟文章 理路有关,所以先做交代。 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日观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济水为参照物,指 出泰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再以古董长城(齐长城)为参照物指出日观峰的位置,这就预示了作者 将有登山之举。以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按游踪写,分两大层:前一层记登山及观日出;后一层记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及动 杆物等,皆游中所见。在记游踪时也标明了时间,如登山是12 月“丁示”日(28 日),“望晚” 到达山顶;观日出是“戊申”日(29 日)“五鼓”,日出后再参观古建筑及石刻等。文章脉络十分 清晰。 《登泰山记》记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两天游程,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是山 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全文共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 了沿途所见的景物。 第一段,交代泰山地理位置。 先从大处写泰山的全貌,再分写泰山南北有汶、济二水及其流向,引出古长城高踞泰山的南 北分界之处,最后点出最高处日观峰的位置。重在写是日观峰高出群山之上,可使读者油然而生 登高望远之意,并凭借想象置身于泰山四周广阔的天地之中,而襟怀顿开。 第二段,写作者与友人登泰山的路程和沿途所见的景物。 这一层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至于泰安”。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这是登山前奏,“自京师乘风雪”,兴 致勃勃来到泰山脚下的时间、路程。兼为下文“道中迷雾冰滑”“苍山负雪”等语设伏。这一段写 得极为简洁,虽然行程非止一日,但作者是兼程到达,因此用“自、历、穿、越、至于”几个词, 写出兼程赶路,略无耽搁的浓厚兴致。同时为下文的写景规定了突出时令特点的要求。 第二层,从“是月丁未”至“磴儿不可登”。写从泰山南麓上山颠的路线。先交代登山的时间、 游伴、路程。接着总说登上的全程“四十五里”(里数),石级“七千有余”(高度),具体写路。 据此,则攀登之难尽在不言中矣。如此之法何等简练!然后写登山有两条路线,以作者登山路线 为主,穿插介绍另一条路线。文章先用“泰山正南有三谷”这句提挈下文。这决非闲笔,因为作 者的登山路线是由中谷入,越中岭后,复循西谷登上顶峰。末了,再补充交代东谷乃古时登山之 路。这正是“用虚实相济”之法写登山,内容很全面。 最后回顾登山途中艰难情景。按:作者循中谷而入,当经一天门、二天门;至中岭,经中天 门;再循西谷,经云步桥、升仙坊至南天门。文中仅以“崖限当道才,世皆谓之天门云”一句带 过,也是省笔之法。“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与前面的“道皆砌石为磴”相照应,山高路 险,突出游兴。 第三层,从

文档评论(0)

139****19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