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猫》教学设计
课题:猫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基础生字词。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法和学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着重采用讨论法、讲授法、谈话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
对学生而言,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等学法。以上教法和学法的设计,力争体现“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原则和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
教学过程: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几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板书课题、作者)
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出示目标,指一生读。
三、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
污涩 红绫 怂 恿 蜷伏
惩 戒 怅 然 诅骂 妄下断语
(指一生读,正音后,齐读)
四、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号段序。思每以下问题:
文中写“我”家养的三只猫,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词句来)(出示幻灯片,以图表填空的方式筛选内容)
五、研读课文
1.体会作者一家对三只猫的不同感情以及猫亡失后作者的感情,找出文中具体表达的句子。
2. (1)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芙蓉鸟事件)
(2)重点研习芙蓉鸟被害案:
1.案发现场情况:
2.犯罪嫌疑人:
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案发前的表现:
案发后的表现:
4.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5.案件真相:
(学生先自己读课文,找出答案,然后小组讨论,指生答)
3.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齐读30、31段)
4. 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5.第二只猫丢失后“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六、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第三只猫,你会对作者或是人类说些什么呢?
2、学习本文,你有什么启示?(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七、课外作业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猫》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根据学生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七年级的学生仍较多地沿袭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正是本课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但本文蕴含的世态人情较深奥,七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应该让学生多诵读、多体会、多谈自己的看法。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人物描写已经基本掌握,但对于细节描写的了解较少。通过本文,可以培养学生在细节方面的鉴赏能力。
《猫》效果分析
拉家常式的导入,加上生动的图片,便于学生入境。讲课过程中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巩固,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本课的学习当中去。注重引到学生有目的地找出文中相关的表达,细致全面由浅入深的分析课文,有利于逐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思路是注重语感教学,这个过程包含于文本的解读。具体包括,如何通过品味语言解读文本,挖掘语言背后的内容,感受语言的魅力。在《猫》的教学过程中,抓住关于三只猫的不同性情以及“我”和家人对他们不同的态度语言,作为感知主题的两条线缓缓推进,意在水到渠成感悟主题。通过倾注情感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结构和叙述顺序。提取信息,品读语言,体会细腻的描写所蕴含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初中语文_新泰市汶南镇第二初级中学刘长华《观舞记》教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语文_新泰市汶南镇第二初级中学刘长华《观舞记》教学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语文_新闻两则——日照二中韩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语文_新闻两则——日照二中韩冰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语文_新人教版九下第三单元作文指导课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语文_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语文_春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语文_春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语文_春酒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语文_景物描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