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时期: 电子音乐可以泛指一切利用电子手段产生、修饰的声音制作而成
的音乐,与由共鸣体自然发音的音乐相区别。有人把这里的电子音乐 称作电声音乐,以此区别于下文提到的、与具体音乐相并列的电子音 乐。但是,严格意义上的电子音乐是指不仅在演奏上,而且也在作曲 上利用电子手段而形成的音乐。因此,它不包括由电声乐器演奏的音 乐,如1920年出现的特里明琴、1928年出现的马特努琴以及其他 各种电乐器、电子乐器等。这些电声乐器突破了传统乐器的音响范围, 却依然像其他乐器一样,专供演奏现成的音乐。它们与在实验室里利 用电子设备作曲而成的音乐不同。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后一种电子音 乐。它的产生是战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结果,也是噪音音乐在新时 期继续实验的产物。
电子音乐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录音带音乐 利用录音带操作技术制成的电子音乐作品可统称为录音带音乐
(tapemusic)o它可包括具体音乐和电子音乐两类。具体音乐 (musique concrete)是把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音响录下来,
加以变化和处理,组成作品,以此与作曲家写在乐谱上的抽象符号所 表示的音乐相对照。具体音乐的发明者是法国作曲家谢菲尔(Pierre
Schaeffer, 1910-1995)。他的父母虽然都是音乐家,他却在1929
年进入工科大学学习,毕业后任专职的电讯工程师。他在巴黎法国广 播电台工作期间,有机会接触大量音响效果资料。1948年,他创作 了第一首具体音乐作品《火车练习曲》,把车轮滚动、喷气、汽笛等 声音拼接、录制而成。录音带试制成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但直到50年代初才被投放市场。谢菲尔在1951年使用磁带录音机 前,一直依靠录音盘进行录音(discrecording)。他最流行的具体音 乐作品是同年创作的《锅盘练习曲》(EtudeouxCassrolesWTBZ , 又名《忧郁练习曲》,Etude Pathetique),其中录制了锅盖旋转、 口琴、和尚念经、巴厘音乐、咳嗽等各种声音。
谢菲尔在具体音乐中使用的方法为后来的录音带音乐打下基础,
如:录音带打圈子(可使声音无限循环)、变化速度(以改变音高)、反 转方向(使通常的发音方式倒转过来)、分切和拼接、录音带延迟(以产 生回声效果)等。他在巴黎电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最大的电子音乐 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吸引了很多作曲家来这里短期工作,如布列兹、 米约、梅西昂、施托克豪森等。
1951年,在西德科隆电台也建立了电子音乐实验室,那里的作 曲家也利用录音带制作电子音乐作品,但与具体音乐不同的是,他们 不采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音响,而是采用电子设备本身(如振荡 器)发出的音响作为原材料。德国的电子音乐,从一开始,就带有更 多的科学实验的性质,不像法国那么注重情趣和气氛。科隆实验室的 建立者艾默特(Herbert Eimert, 1897 ~ 1972)是一位作曲家,毕业 于科隆音乐学院,信奉十二音体系。他不出名,但很重要。他认为序 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只能在电子音乐中才能实现。他对施托克豪森有 很大影响。施托克豪森曾在他的实验室工作,很快就成为德国电子音 乐的代表人物。他的第一首重要的电子音乐作品是《练习曲口》
(1954),只采用正弦音作为音源,同时,结合使用序列手法。他最重 要的电子音乐作品是《青年之歌》(1955-1956),为童声和电子音响 而作。童声经过变形、加工,变得支离破碎,再与电子音响相结合, 十分奇特。现场演出时,《青年之歌》还使用了五个拉开距离的扩音 喇叭,从而把空间运动〃的概念引入音乐.
50、60年代,巴黎和科隆是西方电子音乐的两个中心。从《青
年之歌》采用人声可以看出,法国具体音乐和德国电子音乐之间的区 别正在开始消失。50年代中期起,其他各闻也相继建立电子音乐实 验室,如意大利米兰的电子音乐实验室和美国哥伦比亚一普林斯顿电 子音乐中心等。意大利电子音乐实验室,如意大利米兰的电子音乐实 验室和美国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电子音乐中心等。意大利电子音乐的 代表人物是贝里奥(Lucian。Beriu,1925s ),他最著名的电子音乐
作品是《主题》(Aema,1958),材料取自乔伊斯(James Juyte)的小
说《尤利西斯》,也是利用人声进行电子处理。美国电子音乐的代表
人物是乌萨切夫斯基(Vladimirllssachevsky,191l~)。他既采用自然声音,也采用电子声音,兼取法德两国所长,代表作如《木管和铜管》
(1965)。在美国有影响的电子音乐作品中,还应该提到瓦雷兹的《电 子音诗》(1957)、巴比特的《菲洛梅尔》(或译《夜莺》1964,为 女高音和录音带而作,同时采用序列手法)、凯奇的《方塔娜混合曲》 (1958)等。其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