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BM要兼并莲花开发公司了! 交易所中市场监督部门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工作充分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口头交流的威力。他们的职责是监察内幕交易活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会极为仔细地跟踪个人投资者之间相互交流中所留下的蛛丝马迹。美国法院的文件中披露了这样一件事。1995年5月,在IBM工作的一位叫劳伦.卡乐双的女秘书受人之托复印了一些文件,在这些文件中提到了IBM要兼并莲花开发公司。这个信息在当时还是绝密,因为IBM计划要到那年的6月5日才宣布这一笔交易。然后一连串的口头交流就开始了。很显然这个秘书只把这件事告诉了她的丈夫罗伯特.卡乐双,一位寻呼机推销员。 第三十页,共四十五页。 IBM要兼并莲花开发公司了! 夫妇俩的收入仅满足日常生活开支,并不富裕,他们从来没有买卖过股票,也没有证券户头。由于不懂得如何从这个消息中牟利,6月2日,罗伯特告诉了另外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同事,他的同事在得知消息的18分钟后就购买了IBM的股票;另一个是他的朋友,一个计算机技术人员,从他开始,一连串电话又打了出去。在6月5日兼并宣布的时候,与中心这几个人有所联系的25个人根据这条消息投资了50万美元,这25个人中包括一个做比萨饼的厨师、一个电气工程师、一个银行经理、一个奶制品批发商、一个以前当过老师的人、一个妇科专家、一个律师和四个股票经纪人。这些人中,大部分人是生平第一次购买证券,更没碰过股票期权。很明显,信息的口头交流速度可以非常快,并且能够在迥然不同的人群之间畅通无阻。 第三十一页,共四十五页。 * 4.2 媒体信息传递的影响 另一种信息传递方式是公共新闻媒体信息传递。媒体能积极地影响公众的注意力和思考方式,同时形成股市事件发生时的环境。 4 社会因素对金融泡沫的推动 第三十二页,共四十五页。 金融市场中的群体心理特征与金融泡沫 第一页,共四十五页。 * 金融市场中的群体心理特征与金融泡沫 机构投资行为与金融泡沫 3 金融市场泡沫 1 社会因素对金融泡沫的推动 4 个体行为偏差与金融泡沫 2 第二页,共四十五页。 * 引导案例:荷兰郁金香狂热 荷兰不是郁金香的原产地,郁金香在荷兰只是少数富有的显贵之士的观赏品和奢侈品,以致于成为显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1630年前后,荷兰人培育了一些新奇的郁金香品种,王室贵族和达官贵人趋之若鹜,争相购买稀有的郁金香品种,郁金香的价格逐渐上升,在1636年10月之后,不仅稀有郁金香品种的价格被抬高,几乎所有郁金香的价格都飞涨起来。 查尔斯.马凯在其著作中描述到:“1636年,由于郁金香品种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城市的交易所均设置了定期的销售市场…,许多人转眼之间便成了巨富。…,几乎所有人都相信郁金香热会永远持续下去,…,无论价格多高,都会达成交易。无论是贵族、市民、农民,还是匠人、船夫、随从、伙计,甚至是打扫烟囱的清洁工和年老的洗衣女工,都纷纷投身于郁金香交易。” 第三页,共四十五页。 * 在这种狂热情绪的推动下,1636年底,郁金香市场上人们不仅买卖已经收获的郁金香球茎,还提前买卖在1637年底将要收获的球茎,郁金香期货市场交易量日益上升,1636年12月底到1637年1月底之间,所有品种的郁金香价格全线上扬。 然而,1637年2月初,市场出现了大量抛售,郁金香价格开始暴跌,市场陷入恐慌,郁金香市场全面崩溃。 案例思考: 1.大众为什么会对郁金香如此的疯狂? 2.哪些因素在推动着郁金香价格泡沫的形成和放大? 引导案例:荷兰郁金香狂热 第四页,共四十五页。 * 金融泡沫是指一种或一系列的金融资产在经历了一个连续的上涨之后,市场价格大于实际价格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根源是过度的投资引起资产价格的过度膨胀,导致经济的虚假繁荣。 1 金融市场泡沫 第五页,共四十五页。 * 1711年,英国政府为了向南美洲进行贸易扩张,专门成立了一家“南海公司”。从1720年3月到9月,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一举从每股330英镑涨到了1050英镑。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 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720年--南海泡沫 1 金融市场泡沫 第六页,共四十五页。 *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1837年--银行业恐慌 1 金融市场泡沫 第七页,共四十五页。 *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