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后藏志》的体裁模式
《后西藏编年史》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西藏编年史。
一、内容结构的编排
内容的组织安排是一本志书体例的重要部分,主要包含篇目的种类和内容的设置。藏族传统志书的编写不同于一般汉地方志的种类设置,没有较为明显的内容结构与体裁设置,诸如汉地方志的序、凡例、图、志、表、论、文等体裁模式
根据佘万治先生的汉译本,可以将《后藏志》的体裁模式总结为:开篇是敬礼诗,其次是简叙地理与历史概况,再围绕后藏地区佛教状况分叙各地的寺院殊胜,最后是作者所做的补注部分。
开篇敬礼诗,是全书的首起部分,作者多罗那他在敬礼诗中主要叙述了三部分的内容:1.对佛教有益诸有情众生的描写,“妙生天界长生甘露雨,清除众生轮回炎热苦,最上妙药能仁佛胜利”
年地历史与地理概说。此方面主要有三部分:1.有关年地地名的考证,作者运用理性分析法,以“年”的含义“天神甘露”来分析年地地名实源于年楚河而非源于年氏。2.地理与受用概说,透过历史上,特别是吐蕃时代的寺院建筑、年地寺院例举来说明年地佛教悠久的历史性和发展的繁荣性。对年堆十三座山岳的描叙:‘野牛磨角的仲孜山’、‘娇儿遗弃状的赡玛山’、‘骆驼饮水似地拜栋山’、‘水冲肺叶般的香布九峰山’……,将这十三座山峰的恶兆表露无遗,再说呈现八瓣瑞莲状的北山对十三座恶山的压制而使“人们长寿,人畜兴旺”
三地寺院殊胜。有关年地江孜、白朗、桑则三个地区的寺院、小庙殊胜状况的阐释占据了本书的绝大比例。作者围绕三地寺庙依次进行描写,其中,以江孜地区寺庙的内容为最,约占全书内容的47.97%,桑则地区的寺庙内容约占19.51%
补注部分。据笔者按佘万治先生所译版本中的注释统计,《后藏志》中原有补注共116处,而补注部分主要有三种类型:1.补充说明。这一类型的补注占据了大部分,(1)对寺院状况的说明,如介绍切芒寺时,加注说明切芒寺的佛经以及所属山脉等。在叙述孜青寺时,以囊钦·白巴贝尚波的年岁为标准,加注阐明孜青寺的建设历史以及其内的佛像、佛经、佛塔,展示孜青寺的佛学盛景。(2)对高僧大德事迹的说明,在这一方面占据着补充说明类的较大比例。只要是各个教派中有影响力的高僧大德,其活动和史迹都有记载和说明,比如对萨迦巴勇保护奉旨办事的史实、曼隆谷如相关的史实传说、班钦那季仁钦的梦中故事、帕巴贝尚之父母及名称由来等等高僧大德的事迹均加以注明。(3)对佛教经典和修法的注释,《后藏志》的补注部分有一处以大段的文字对佛教经典和修法集中列举,在说明泽乃寺护法神殿的供品时,注释中将寺院所藏之物分为教言、纸卷类、书籍三类,并将这些供品一一列举。2.引用文献。书中有些注释是对所引文献的说明,如作者在叙述桑株德瓦钦波神殿的传说时,注云:“见曲旺所著《伏藏史》”
二、内容的详略
藏族史学著作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特别是自后弘期以来,藏族史学著作成为藏传佛教史学家进行宗教宣传的工具,他们将自吐蕃王朝以来注重政治史、军事史等史实记载的传统转向对吐蕃时代王臣们宗教活动史的记载,特别是对这些人物的崇佛、尊佛的行动大书特书,对抑佛、禁佛的行为则是大加批判。其次,藏传佛教各教派一个共同遵守的原则———尊师重教,在史学著作、佛学著作中对先辈高僧大德大加褒扬,对近当代人物的活动和史迹则是能略则略,甚至是干脆不加记载。所以,形成了藏族史学著作中一种详古略今的写作特点,对内容的详略书写有着独特而又实际的处理方式,而这一点也为多罗那他所著《后藏志》所继承。从整个《后藏志》的布局谋篇来看,书中的详略分布主要集中对两类问题的记载:一是如何处理世俗和佛教之间的史实记载,二是如何处理古今佛教史事的详略关系。
在处理世俗与佛教史实记载的矛盾上,多罗那他继承前辈史学家的书写模式,几乎很少涉及对世俗历史的记载,主要反映佛教历史的发展:首先,集中描叙世俗君主在佛教史观的影响下所从事的一系列宗教活动,对寺庙历史的描述往往追溯到吐蕃王朝时期。书中开篇就将年地于吐蕃时期“祖孙三法王”所建的寺庙和修行之地一一列举,又记叙人主丹玛噶迥旺波对寺庙建设和法事活动的关注,更是将世俗政治活动与佛教历史发展相结合,记载历代夏鲁万户的继承,其主要活动均是对佛教发展的贡献:建佛殿、修佛塔、编印佛教经典等等。透过这些记载树立佛教在世俗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其次,寺院历史与现存的佛经、佛塔、佛像成为本书有关寺院记载的重心之一。‘身’、‘语’、‘意’之三所依是佛教僧人极为重视之物,书中对寺院的描写也离不开这三个方面。以白居寺为例,对重要佛像的描叙,除佛像名称、高度、装饰品外,更是细至佛像面貌特征;对佛教经典的品数、名称、类别、著者详加记载(著者多以加注的形式出现———笔者);对佛塔而言,除高度、数量、名称、所属者等,有时也对其样式和造型进行描写;而对寺院、佛殿的布局是全方位的介绍,上下左右、东南西北,不漏任何一个方位,列举佛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