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颉字的历时演变
在中国文学和方言中,“青蛙”这个名字有很多名字。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60种(包括青蛙)。在所有名称中, “蛤蟆”使用频率最高, 分布范围最广。在《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
一、 基础方言分布
我们对汉语方言类词典
( 一) 含“蟆”的名称。蟆蟆: mo
( 二) 含“蚂、马”等的名称。蛤蚂: xɑ
( 三) 含“巴、霸”等的名称。蛤巴: 松江吴语; 蛤蚆: 宁波吴语; 蛤霸: kue170ue162
( 四) 含“帮、螃”的名称。青帮:ue01btue157‘iη
( 五) 含“婆、乸”等的名称。蛤婆: kap
结合《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
从图1可以清晰地看出“蟆”的分布范围最广, 几乎遍布所有的汉语方言区; “巴、蚆、霸”分布在上海和山东的吴语、冀鲁官话、胶辽官话区; “帮、螃”仅出现在河南林县的晋语区; “婆”分布在广东的闽方言区;“乸”分布在广东、广西粤语区; “母”分布在在广西粤语、雷州半岛的闽方言区。
二、 “蟆”、“、、、、、客、、、”等之间的语音和语义关系
上文“蛙”类名称主要涉及“蟆、蚂、妈、、巴、蚆、霸、婆、乸、母、螃、帮、蛤、蝦、蝈、、蛙、蟥、客、克、蜞”等字, 限于篇幅, “蛤、蝦、蝈、、蛙、蟥、客、克、蜞”将另文讨论, 本文主要讨论“蟆、蚂、妈、、巴、蚆、霸、螃、帮、婆、乸、母”等字的语音和语义关系。
(一) 马、东南角、婆、麻
在含“蟆”的名称中, 仅有“蟆蟆”一例叠音词, 其他均与另一语素构成合成词。《说文·虫部》: “蟆, 蛤蟆也。从虫, 莫声。”《汉语大字典》
在汉语文献和工具书中, 我们没有发现“马、蚂、妈、麻、”有表示“蛙”或“蛤蟆”意思的解释。刘村汉认为, 蚂 ( 青蛙) 的“蚂”的本字当作“蟆”
(二) “蟆”的声母由[m]而变
“蟆” ( 包括蚂、妈、马、等) 的使用范围最广, 而为什么“巴、蚆、霸”仅出现在山东和上海? 这可能与中原汉语 ( 或称之为华夏语) 同民族语的接触有一定的关系。
历史上, 山东和上海属于古代东夷人和百越人生活的范围。据傅斯年研究, 东夷的具体分布是在“今山东全省境中及河南省之东部, 江苏之北部, 安徽之东北角或兼及河北省之渤海岸”
民族语的“kap”进入华夏语方言区后可能塞音尾已经脱落, 对“蟆”的声母不产生影响, 而在东夷 ( 山东) 和百越 ( 上海) 的汉语方言区, 因为有着广泛的民族语基础, 塞音韵尾保留了很长时间。“kap”韵尾的同化导致了“蛤蟆”双音节词中“蟆”的声母由[m]而变读为[p], 以致“蟆”变读为“巴、蚆、霸”。我们认为表示“蛙”意思的“巴、蚆、霸”也是用来记“蟆”的音同或音近字, “蛤巴、蛤蚆、蛤霸、蛙巴”也是“蛤蟆”同一个词的不同记音形式。
(三) 修饰性语素“帮”、“”的语音
“青帮”、“青螃”都是前加“青”表示“蛙”肤色的修饰性语素, “帮”、“螃”应该也是表义为“蛙”的核心语素。郑张尚芳构拟的上古音“蟆”为蟆[mra: ]、帮[pa: η]、螃[pa: ηue162]
(四) “蟆”和“民—“蟆”和“婆、母、乸”的语音和语义关系
“婆、母”主要分布在广东的潮阳、揭阳、潮州、汕头和雷州的闽南方言区。闽南方言早期以泉州话为代表, 现在以厦门话为代表。厦门话的[b]听得忽略往往有跟[m]音混淆的危险, 如b ( m) : ba
雷州方言中, “母”读为bue138
我们认为“蛤蟆”等是民—汉合璧词①, “蛤乸”等是南方侗台语的正偏式复合词。理由是: 在北方汉语方言中, 几乎没有发现单音节“蛤”用来指“蛙”类名称; 而在南方汉语方言中, “蛤”单独用来指“蛙”类名称却大量存在, 尤其是在汉语与民族语接触的地区及民族语区域。在北方汉语区, “蛤”依靠壮侗语族稻作文化的优势而没有被“蟆”替代, “蟆”依赖政治和文献的优势而得以保存, 在势均力敌的状态下形成了民—汉并列式“合璧词”; 在壮侗语族区域, 因“蛙”类动物是农作物的保护神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蛤”成为基本词汇被传承下来且没有与“蟆”结合。又因为随着“蛙”类动物被认识深入, 分类更加细致, 所以在“蛤”的后面添加了限定性语素构成正偏式复合词。
三、 大腹大腹之形
汉语文献中“蟆”最早出现于战国, 比其更早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蛙的象形字: “、 , 像巨首, 大腹, 四足之鼃形。”
其一, “黽”的语音发生了变化, 为“蟆”所替代。
郑张尚芳构拟“黽”的上古音为[mre: η]、“蟆”为[mra: ]
其二, “黽之叚借为黽勉”
由此可见, “黽”被一分为二, 音有“蟆”承袭, 义有“鼃”承载。通过图2, 我们能够很清楚地展现它们之间的分化演变关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