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帝陵奉守制度研究碑志所见唐代帝陵奉守制度.docxVIP

唐代帝陵奉守制度研究碑志所见唐代帝陵奉守制度.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帝陵奉守制度研究碑志所见唐代帝陵奉守制度 在“死而不闭眼”的概念下,皇帝的陵墓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在唐代,自高宗修定《显庆礼》以后,山陵制度大多语焉不详。虽经前辈学者的不懈努力,从各方面对唐代山陵营建及葬仪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揭示,但仍有诸多问题尚待解决,尤其是帝陵奉守制度仍未有细致讨论 一、 陵令的出身和官品 唐代帝陵奉守的日常管理由陵台负责,陵令为最高长官,全权掌管陵台诸多事宜 诸陵台归属原本有其沿革规定,但在玄肃代三朝,三十年间改易五次,其缘由不尽相同,但大多与帝王意志相关。第一次改隶是在开元二十五年(737),玄宗敕令曰:“宗正设官,实司属籍,而陵寝崇敬,宗庙惟严,别隶太常,殊乖本系,奉先之旨,深所未安。自今已后,诸陵庙署,并隶宗正寺。” 陵台归属多次改易,陵令品级也有多次变化,但在唐代的职官体系中,陵令在正常的职官序列中升迁。按《隋书》载隋文帝时,陵令只为从八品的下署令,炀帝时提升为正七品 陵令虽非清要,但官员出身要求并不低,《新唐书》的《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中就有至少13人曾任陵令。依据诸帝陵陵令墓志来看,唐前期陵令主要以科举出身为主,也有部分门荫出身。如太宗朝名臣唐俭之子唐嘉会就在高宗朝任献陵令,他起初以门荫“释褐东宫千牛”,但不久又以“应诏射策乙第”正式进入宦途 当前所见相对完整的诸陵令转迁共14例(含武后烈祖靖陵1例),如表1: 综合上表,官员前职到陵令基本都是正常的升迁,官品都有提升。其中,迁入陵令人数最多的是正六品下京兆府、河南府所管县县令,如第3、4、6、7、10、11例,这说明陵令的选取,倾向于已在重要地方县有过行政管理经验的官员。这既是对先帝山陵的重视,也显示陵令职掌更侧重地方治理。此外,从六品的官员也不少,如第1、5、14例,有州司马也有中央机构的丞。第2、9例则应属于平调。第8例的品级升降则有些奇怪,可能记载有误。第12例的裴蒙较为特殊,其职事官虽只有正七品下,但他所带文散为朝散大夫(从五品下),可能是他因身体原因向“执政”请托后,才移授章陵台令 陵令迁转有序,陵台官员的具体职掌也有法度可依。《唐六典》云:“陵令掌先帝山陵,率户守卫之事;丞为之贰,凡朔望、元正、冬至、寒食,皆修享于诸陵。若桥陵,则日献羞焉。” 在唐人撰写的墓志铭中,对于陵令日常职能的论述,显然能比正史提供更多历史细节,也更贴近当时陵令职能运作的具体情况。据墓志所留下的记述,根据仪注进行祭祀奠献是陵令最为重要和日常的工作,几乎每篇与陵令相关的墓志都会着重提及。如蔡郑客在玄宗时期转任靖陵丞,他作为副官主要就是辅佐靖陵令在靖陵举行和完成各种祭祀活动,即“展其机牲,不越樽俎。能洽百礼,以昭事神” 奉寝事神虽是陵令的主要职掌,但并非所有陵令都如程纲那样勤劳,也并非所有陵台都需要朝夕献奠,一般只有刚驾崩的皇帝陵台需要“日献” 擢授京兆府兵曹参军,会昌六年正月加朝散大夫。无何,中沉痺足,不能履然,神用精强,听览不怠。以陵寝有官署,而务甚简,遂求亲知闻于执政。大中元年四月,移授章陵台令,累加朝议大夫。二年正月以疾去官。 裴蒙原为京兆府兵曹参军,但因为身体原因希望就任清闲的职务,而他在听说陵令职务甚为清简之后,专门请托执政之人疏通关系以移授章陵台令。似乎陵台在后来实际上成为官员就闲养病的好去处。所以,陵令虽然比照地方县令而设,但在中晚唐以后,陵台作为王朝正统的象征性意味更强烈,而除了必要献奠职责之外,陵令的日常其实颇为清闲,故而显得“乐天知命,不慕显荣” 二、 诸陵留守的将军 帝陵地位尊贵,为免先皇陵寝遭受侵扰,除了陵令负责陵台的日常行政,还会有诸陵留守专门带领军队驻扎宿卫。留守的出现与多京制度有着密切关系 唐代诸陵留守最早出现在太宗朝,以守卫高祖李渊的献陵。许敬宗编《文馆词林》所收《贞观年中拜谒山陵赦诏一首》云:“兼右监门中郎将延县开国男齐士员宿卫已久。” 除了传世文献所见两例诸陵留守外,还有四方宿卫帝陵的留守墓志存世,他们或称宿卫或称留守。第一方墓主曹钦,于高宗麟德二年(665)“拜左骁卫将军”,“又奉敕于献陵留守”,乾封二年(667)就死在献陵 作为临时而设使职,以上六位诸陵留守前后任职大致相续,齐士员、常基和庞同本应分别是献、昭、乾三陵首任留守。这些人皆以诸卫将军(从三品及以上)的高品身份任职以守卫先皇陵寝,并多以诸陵宿卫或留守来指代其使职。皇帝之所以选取这些人担任诸陵留守,主要在于他们都是先帝旧臣,年纪已较大,将其委任至先帝陵寝宿卫,以优待之名行发配之实。庞同本墓志曾详细记述了其被任命的过程: 迺召入授左千牛卫将军、兼检校太子右卫率。银牓高悬,玉阶清秘。驱弛禁旅,爪牙之寄已深;升降储闱,调护之资斯在。时属高宗晏驾,陵寝初安。桥山之阳,尚余冠剑;谷林之下,方禁樵苏。将求侍卫之臣,必资名德之重。公妙膺此选,特降 高宗刚刚安葬乾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