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黄腔在戏曲音乐中的应用.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皮黄腔在戏曲音乐中的应用 皮黄腔是中国戏曲中表现力最强、影响最大的声乐之一。许多科学家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和详细的研究。其中,皮黄腔的起源研究是一个焦点,反映了丰富、不同和广泛的辩论。近30年来, 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其中有大量真知灼见, 但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和梳理, 对皮黄腔源流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 根据文献和史料,皮黄腔的来源 1. 周贻白开发了西皮调的起源和发展 关于西皮腔的来源, 在搜集到的文献中, 主要引用和提出了如下一些说法: (1) 《鞠部丛谭·序》说:“西皮产于黄安黄陂, 以黄陂居黄安之西, 故名西皮……” (转引自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古今中外论长庚》) 。 (2) 周贻白先生关于西皮调的产生, 如是说:“按地之地域, (秦腔) 实系由陕西从白河经襄阳而入武汉。” (3) 张九《关于西皮腔的起源与发展》认为, 西皮腔产生的年代和地域, “是清代乾隆、嘉庆之际……最先在湖北的荆州、襄阳和湖南的常德、澧州这一地带唱起来的。” (4) 欧阳予倩在《谈二黄戏》中说“西皮也出于吹腔, 受了秦腔的影响, 便成了今天的形式……” 综上述, 西皮腔的来源地集中于湖北、安徽及陕西等地。 2. 湖北湖北 自古以来, 二黄腔的来源问题颇受关注, 且众说纷纭, 学者们争议的焦点更多地在于对历史文献所持的不同看法, 而所引用的古文材料以及提出的观点有如下一些: (1) 乾隆中后期关于二黄的记载:李调元《雨村剧话》, 檀萃《杂吟》以及李斗的《扬州画舫录》。 (2) 清代王梦生在《梨园佳话》中说到:“徽调者皮黄是。皮为黄陂, 黄为黄冈, 皆鄂地名, 此调创兴于此, 亦曰汉调。介两黄之间, 故曰二黄。” (3) 欧阳予倩在《谈二黄戏》中所说:“二黄发生于湖北……” (4) 于华连《戏曲丛谈》:“二簧者, 安徽安庆之戏也, 安庆旧有枞阳腔。后名有石碑腔。即所谓吹腔也。吹腔之曲, 必用双簧拖腔, 故名二簧。” (5) 另有根据声调来寻宗流, 即因为江浙一带及宜黄的“宜”与“二”的读音相近, 故取其谐音将“宜黄腔”说成“二黄腔”。 (6) 著名学者齐如山在其戏曲论著《齐如山全集》 (台湾版) 中曾用五六处的文字提到:“盛行全国的京剧, 并非京中故有产物, 亦非常人所云出自安徽 (徽班) 、湖北 (汉调) , 其真正的来路系起自陕南汉水流域的土二黄。” 学者们对于二黄腔的来源有着截然不同的说法, 包括江西说、湖北说、安徽说以及陕西说等等。 3. 皮黄腔的合成 关于皮黄合流, 一般都会想到“徽汉合流”形成的国粹“京剧”, 而学者们所引用的材料和得出的结论又有如下一些: (1) 清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 , 为了庆贺乾隆皇帝八旬寿诞, 两淮盐务组织徽班进京献艺, 领衔的演员是高郎亭……经乾隆末叶到道光末年约五十年的历程, 在北京形成徽调、汉调合流, 产生了容二者之长的“楚调新声”, 铸成京剧皮黄声腔的基本形态。“郡城花部皆系土人, 谓之本地乱弹。”“迨魏长生还四川, 高郎亭入京师, 以安庆花部, 合京、秦两腔名其曰‘三庆’”。 (2) 《中国音乐辞典》关于“皮黄腔”这一词条的解释则说到:西皮二黄合成为一个声腔剧种当始于湖北汉调;而且凡认为皮黄合流早于徽班进京的, 大多数的戏曲史学家都认为皮黄合流是由汉剧艺人完成。 (3) 《南北皮黄戏史述》从剧目、声腔 (以及演员) 、地方剧种中皮黄腔的状况等方面作了论证之后, 认为“皮、黄合奏始于和皮黄戏形成于徽班进京以前”, 并且阐明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即“皮黄合奏之最适宜的环境和土壤, 该是扬州;合奏的时间, 该是在乾隆中”。 (4) 据《程长庚与皮黄合流》一文, “皮黄腔在原始状态下, 就是西皮、二黄紧密结合, 甚至是互相渗透的”, 丁汝芹对于西皮、二黄作为两个声腔“合流”, 则产生了疑问, 并认为, 从一开始西皮、二黄腔就并非独立存在的。而在这一问题上, 束文寿的结论更为明确, 认为作为京剧主要声腔的西皮二黄同源于陕西的二黄戏。 二、 西皮腔的来源 对于来源问题, 也有学者主张从音乐本体出发来展开论证。譬如刘正维运用音乐形态学的方法来追溯皮黄腔的起源, 从音乐的本体特征包括词格、结构、调式、腔式1等因素一路论证, 二黄腔源自鄂东北的罗罗腔, 又称“哦呵腔”。 关于西皮腔的来源, 刘先生同样从音乐的本体特征入手, 并与秦腔在开口腔、旋律音列、伴奏乐器的定弦、腔式特征、终止音、主干音、板式变化、调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得出西皮腔是“继承与发展了北线梆子的音乐特征”;论证出西皮腔与秦腔在对称性的唱词结构、基本调式、眼上开口而分开尾逗词的基本腔式、具有散慢中快散的板式变化体结构, 以及八板为主的基本过门和乐器定弦等方面无不近似。此外, 刘先生还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