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VIP

《插秧歌》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插秧歌 课前预习 一、作家作品 生平 杨万里(1127— 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文学家。吉州吉 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 1162)年间 举进士, 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 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主张抗金。开禧 二年(1206),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 “文节 ”。 作品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他的诗歌 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 的“诚斋体 ”。此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 世。 评价 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 中兴四大家 ”或“南宋四大家 ”。因宋光宗曾为 其亲书“诚斋 ”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 二、课文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 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三、常识积累 诚斋体 诚斋体是南宋杨万里(号诚斋)所创诗体名。杨万里始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唐人绝句, 中年以后弃去前学,别出机杼而自成一体。其诗师法自然,一反江西派艰涩险怪之习气;主 要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大而高山流水,小而游蜂戏蝶,无不收拾入诗。语言平易浅近,新鲜 活泼,大量采用俚语谣谚。想象丰富新颖,描写生动,诙谐幽默,饶有风趣,为中国诗歌所 罕见。 教材知识学习 文本建构 诗歌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既写出了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 也表达了对劳动者的赞美。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富有生活气息。 问题探究 1《插秧歌》形式自由,请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展开这幅劳作图的。 答: 2 作者在一、二句连用四个动词“抛 ”“接 ”“拔 ”“插 ”,用得非常精彩,分析作者连用 这四个动词的妙处。 答: 3《插秧歌》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 ”看似“游 离诗外 ”,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请作简要赏析。 答: 4 有人说诗歌的三、四句,有自嘲之意,也有人说这是一种积极乐观的表现,你如何理 解? 答: 5 如何理解诗中的“只不答 ”,从后四句能看出劳动人民怎样的品质? 答: 插秧歌 问题探究 1、答案 诗人首先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热火朝天的插秧图;然后用雨天环境予以衬托,反映了插 秧的紧张和艰苦,形象清晰,意境显豁;其次用对话把意境推向深远,由插秧到家务事,忙上加忙,从而 把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以深化。 2、答案 “抛 ”“接 ”“拔 ”“插 ”这四个动词是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 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抛 ”“接 ”“拔 ”“插 ”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 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 3、答案 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 ”和“ 甲 ”分别比喻“笠 ”和“蓑 ”,暗示了 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 4、答案 (观点一)自嘲。斗笠和蓑衣连雨水都抵挡不了,怎么能够和盔甲相比?杨万里将农民的雨衣比作 盔甲,以一种貌似轻松俏皮的语调,表现了农民的艰辛与苦涩。 (观点二)积极乐观。以“兜鍪 ”和“ 甲 ”分别比喻“笠 ”和“蓑 ”,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 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而此时的农人正是像战士一样,驰骋沙场,斗志昂扬,在平凡的生活中,展 现了抗争与进取的精神。 5、答案 农妇招呼农夫休息一会儿,并且说趁着这个时间,赶快吃早饭。“低头折腰只不答 ”是农夫的反 应:他依然低头弯腰忙活着,连抬头说句话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 ”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 回答农妇“歇 ”或者“不歇 ”。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 ”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 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 ”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你先回家 照看一下家里的鹅和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作践。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 可言。由插秧到家务事,忙上加忙,体现了劳动人民勤劳和朴实的品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