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精神病人的康复与管理.docxVIP

黑龙江垦区精神病人的康复与管理.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黑龙江垦区精神病人的康复与管理 20世纪80年代初,为治疗和分配黑龙江恢复开发区的精神患者,几种简单而隐蔽的农业精神出现在松花江北岸。20年后,它们在恢复区社会事业发展的空白中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 垦区共有精神病人18500人, 有9000多生活窘困的重度精神残疾人需要照管, 农垦精神病院正全面承担起全垦区的精神卫生服务。 发挥了新型精神病人治理主体作用 2 0 0 0年, 医院总资产仅有1 8 0万元, 年毛收入只有169万元, 长期病号达60%, 没人负责也不交钱的病人达20%!医院负债累累, 房屋破败, 面临着关门倒闭的威胁。2003年, 精神病房严重变形, 医院被迫搬迁到设在佳木斯市的窄小分院。 2008年, 这个病院竟迅速崛起, 5年间床位增加10多倍, 扩大到600张, 人员编制增加近3倍, 总资产增加20倍, 年平均门诊量从几千人次增长到12000多人次, 年收入增加到1392.9万元, 增长8.24倍!一座8400多平方米, 具有安养功能的新型精神病人服务机构正在新院区建设。到2008年底, 医院总资产突破7000万元, 年收入再翻一番!农垦精神病院成为全省最大, 治疗服务功能最全, 设备最为精良的精神疾病防控康复中心。医院的服务职能由单一诊治精神病发展到精神病的防治、收容、收养与康复“四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机构。2006年, 精神病院成为三级专科医院、精神病司法鉴定医院。5年巨变, 在一个角落上演了神奇一幕。 1999年4月, 精神病院新一届班子组建, 与此同时, 农垦总局残疾人联合会也在成立之中。2000年年底, 两个面对弱势群体的机构认识到, 集中关锁治疗方式已远远落后于精神病人需求, 病院必须从单纯收养收容转到防治与康复结合的新方式上来。精神病院主动接受残联指导, 解放思想, 迈出了开辟新天地的一步。 2001年, 由总局残联倡导, 在中国残联帮助下, 我国第一个精神病人康复农场在精神病院诞生。康复农场的宗旨是, 让精神病人在劳动中建立回归社会的信心。康复农场上了不锈钢加工项目, 养猪场、养鸡场、菜地, 酒厂个个红火, 院内一半以上精神病人在农场劳动康复, 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农场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仅工业加工年产值就达80多万元, 利润30多万元。建场第一年, 27名精神病人经过在康复农场锻炼回归社会。 2004年初, 由香港全国人大代表邬维庸、香港新生精神康复行政总裁温丽友、中国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沈渔等顶级专家来垦区考察, 对康复农场给予高度评价。 国家充分肯定了农垦精神病院的出色实践, 精神病院作为“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集体”被国家七部委表彰。精神病院的实践得到医疗市场回报, 首次出现病人满员现象。 健全精神病医疗机构 垦区有1000多精神病人常住医院, 还有90%以上的患者得不到任何服务。2007年5月, 总局残联利用中国残联资金, 与总局机关12个部门和精神病院联合发起救助精神病人的“春风行动”。总局精神病院组成无偿救助医疗小分队, 派出专车, 深入农场为精神病人提供上门服务。 “春风行动”面向全垦区, 为特困或处于关锁中的精神病人提供为期3个月、每人3600元的住院治疗;面向少数分局提供为期3年、每人450元的覆盖式免费给药服务。目前, 接送住院行动已经在52个农牧场展开, 276人得到系统治疗;免费给药服务在红兴隆分局服务患者597人。 精神病院医疗队每到一地, 精神病人和监护人都早早赶到救助点领取免费发给的药品。这个多年来藏身山野的小小医院首次出现车水马龙的景象。 为解救被关锁的精神病人, 精神病医护人员的工作精神也赢得了尊敬。偏远分局和农场往返一次需要3天3夜, 精神病人穿着连屎带尿的衣服, 必须到精神病院才能更换梳洗, 一张脸要5盆水才能洗净, 医院从十分紧张的医护人员中常年抽调10人医疗分队, 仅在目前覆盖的两个分局, 每年就要跑200多天。 目前, 总局残联在“北大荒新月”网站上为精神病院开设了“网上医院”专栏, 病人可以通过网站与精神病医生直接联系咨询。通过深入基层和网络的连接, 精神病院的覆盖式服务能力将产生更大程度的突破。 精神病知识的应用—“积极治疗”,与国际先进理念接轨 精神病院走出低谷在于两项根本策略, 加快病人周转, 设立“农疗康复中心”。 以前精神病院就像一台古老的石磨, 病人周转慢, 效益低, 这与医院普遍采取的消极治疗方式有关。多数精神病人治不起病, 医院便想方设法留住有钱的病人。于是出现“有钱出不去”, “没钱进不来”的现象。精神病人长期住院不但使家庭更为贫困, 也使精神病人脱离社会加快致残。总局残联通过救助项目把一大批精神病人定期送进医院, 这盘老石磨终于转动起来了。一位被残联救助的女大学生, 从进入病房起, 一个月仅药费就花了近700元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