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恩蚜小蜂触角感觉器的电镜观察.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友恩蚜小蜂触角感觉器的电镜观察 寄生蜂是重要的害虫天敌,在害虫防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与寄主的长期合作以产生自己的种群时,寄生虫需要采取各种搜索策略来寻找和使用雇主。在这种行为过程中,分布在角和口腔器官上的感觉系统在感知、感觉和机械感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友恩蚜小蜂(Encarsia amicula)是森林检疫性害虫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Takagi)重要的本地寄生性天敌,在松突圆蚧的生物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除了黄建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报道外,尚未见对其感觉系统的报道.本试验研究友恩蚜小蜂触角、口器上的感觉系统,为揭示友恩蚜小蜂感觉系统的功能、机制以及为探讨蚜小蜂在寻找蚧虫寄主、产卵、取食和羽化过程中出现的相应行为活动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松突圆吾成虫的分离和收集 友恩蚜小蜂雌蜂采自福建省长乐市董奉山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Lamb.)上的松突圆蚧,在室内采用收蜂箱收蜂.收集到的雌蜂用85%(体积分数)酒精浸泡,供电镜观察. 1.2 方法 1.2.1 %脱水、干燥 友恩蚜小蜂标本样品用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30%-50%-70%-80%)脱水,在脱水过程中,用毛笔尖轻轻刷去可见污物.再将标本样品浸于80%酒精中用超声波振动去除肉眼不可见的细小污物,然后用85%-90%-95%-100%酒精脱水.脱水后,用临界点干燥法干燥. 1.2.2 金属薄膜的试检测 将干燥好的样品按照观察需要,把头部取下,再切下完整的触角,观察面朝上粘台.用JEF-1200型镀膜仪金属镀膜,置于JSM-5310LV型扫描电镜(SEM)下观察,拍照.加速电压为15 kV. 2 结果与分析 友恩蚜小蜂雌蜂头部感觉系统主要分布在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如下. 2.1 注意小红蜂雌性接触系统 2.1.1 索节3节长为 触角浅褐色,8节,表面具较密的细毛.触角式1133.柄节1节,长为宽的4倍;梗节1节,长为宽的1.5倍;索节3节,第1索节短小,长与宽近等,第2索节长为宽的1.6倍,约为第1索节长的2倍,第3索节与第2索节长度近等;棒节3节,长约等于梗节和索节之和,各棒节长为11∶9∶13.索节及棒节各节上分别具0、2、2、4、3、3个板形感觉器(图1、图2A). 2.1.2 寄生蜂的内部形态 在友恩蚜小蜂雌蜂的触角表面共观察到5种感觉器,分别为毛形感觉器、板形感觉器、指形感觉器、钟形感觉器和B?hm氏鬃毛. 毛形感觉器:毛状,基部具窝或突起.数量较多,在触角柄节、梗节、索节、棒节上均有分布,其中索节和棒节上分布稠密,柄节和梗节上分布稀疏.毛形感觉器对外界化学气体分子等具有较高的感受灵敏度(图2B). 板形感觉器:具板状外壁,呈脊状隆起,明显高于触角表面.端部较窄,呈尖刀状,前端有一小段与所着生的触角亚节分开.在第2-3索节和棒节各亚节表面呈纵向分布,数量分别为2、2、4、3、3个,柄节、梗节和第1索节上没有分布.板形感觉器表面隐约可见数条雕刻状的纵纹(图2C).Barlin et al认为,板形感觉器是薄壁具孔的化学感觉器,在寄生蜂产卵行为中具有嗅觉功能. 指形感觉器:呈直立状,比毛形感觉器粗,末端较钝,分布在触角棒节端部,构成触角末端的“探索区”,用于搜寻寄主并探测寄主类别和内部发育情况(图2D). 钟形感觉器:呈乳头状突起,端部钝圆,着生于凹陷的圆腔中,分布在第2-3索节的近端部和棒节末节的约1/2处(图2E). B?hm氏鬃毛:外形类似短刺,直立于表面,具基窝,分成2簇分布在触角柄节基部(图2F).B?hm氏鬃毛表面光滑无孔,其内部超微结构尚未见报道.Schneider认为,这是一种感受重力的机械感受器,当遇到机械刺激时,能够缓冲重力的作用力,从而控制触角位置下降的速度. 2.2 同志们的感觉系统正在下降 2.2.1 口腔的形态特征 口器为咀嚼式,上颚发达,具3齿,用于切断和咀嚼食物.下颚须和下唇须各1节. 2.2.2 刺形感觉器. 上颚发达,左、右上颚各具3根毛形感觉器(图2H),上颚除了咀嚼固体食物外,在小蜂羽化时还用来咬破寄主外壳,使小蜂顺利钻出.下颚须1节(图2I),较细长,末端着生1根刺形感觉器,近末端1/3处如枝桠般侧生出1根刺形感觉器.下唇须1节,同下颚须形态相近(图2J),末端同样着生1根刺形感觉器,近末端1/3处也如枝桠般侧生出1根刺形感觉器. 3 意恩嗪学习的指形感觉器encar 观察结果表明,友恩蚜小蜂触角感觉器与其他寄生蜂类似,毛形感觉器数量最多,在触角表面分布密度最大,与野蚕黑卵蜂触角上的毛形感器I型和蝶蛹金小蜂触角上的薄壁化学感器类似,具有化学感受的作用.板形感觉器散分在毛形感觉器之间,第2-3索节和棒节上分别具有2、2、4、3、3个.板形感觉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