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典籍看印度传统文化中的压迫因素.docxVIP

从文学典籍看印度传统文化中的压迫因素.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文学典籍看印度传统文化中的压迫因素 在印度文化中,寡妇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其地位比以姓氏制度为基础的“不可接触者”地位更低。他们被视为肮脏、邪恶和不公正的“怪物”,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斥和诅咒。詹姆斯·米尔在《英印历史》(History of British India)一书中把对待女性的态度作为衡量文明的一个尺度,他提出“在野蛮民族中,妇女总是受到羞辱,而在文明的民族当中,他们总是高贵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维度。西方以及其他地区的学者认为从古至今印度妇女的地位都十分低下,寡妇一直以来都受到迫害,直到西方殖民者带来解放的因素。但是纵观印度历史,我们发现这样的看法是错误的。本文结合印度文学来考察印度妇女地位的变迁,还原其中的历史真相。 一、 寡后制:女性地位的下降 当我们谈到印度教文化的时候,我们会联想到印度的种姓制度,也自然会联想到印度文明对于女性的压迫。但是,其实在雅利安人入侵之前,印度大陆多数地区的土著社会,基本上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妇女的地位是十分崇高的,这已经是印度历史学界的共识。约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开始在印度北部大部分地区确立文化与政治上的主导权,这也是印度妇女地位下降的开始。《梨俱吠陀》(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5世纪)就是产生于这个时期的一个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关于世界产生与四个种姓(瓦尔那)起源的内容,之后印度种姓制度逐步走向制度化,这应是人类最早的种族隔离政策。雅利安人通过所谓种姓制度,确立了其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压缩土著人口向上流动的空间。 对于妇女的压迫是印度种姓制度确立的后果,这显然有雅利安人为避免不同族群混血,保持其血统纯正性的考虑。在《梨俱吠陀》的一首葬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最早记载的象征性的寡妇殉葬仪式:丈夫的手里放着他生前用过的弓箭,寡妇则躺在死去的丈夫的旁边,然后,弓箭拿走,妻子被人们用招魂曲唤回人间。(P187)从中可以看出寡妇殉葬的雏形,这也是关于古代印度妇女地位下降的直接记载。 但在吠陀时代,寡妇改嫁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说明妇女在社会家庭生活中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度。由吠陀后期到史诗时代,女性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对于寡妇的压迫也更为深重。《薄伽梵歌》(约作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4世纪)中规定,女孩子必须在经期来临之前结婚,效忠自己的丈夫并崇拜他,否则就无法赎回前世的“业”1,永世不得翻身。(V-154)而寡妇的命运就更加悲惨,他们必须完全从社会生活中隐退,坚守贞节;任何对于清规戒律的破坏都会让她来生受到更大的磨难,还会危及到她死去丈夫灵魂的安宁。《薄伽梵歌》中说: (寡妇)必须停止打扮自己,不可以嚼槟榔,穿熏香的衣服以及带花和饰物,也不能穿染色的衣服及从铜制的器物当中取食物,画眼线;她应该穿素色的袍子,限制自己的任何情感包括愤怒,她不能够欺骗和愚弄,时时刻刻崇拜神,晚上应该在地上的草席上睡觉;寡妇还必须将头发剃掉,减弱作为女性的魅力。(V-170)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年轻没有孩子的寡妇在家庭中是没有地位的,被当作免费的佣人或无用的累赘。寡妇之所以受到如此待遇,是因为在印度传统文化中,寡妇被认为是不纯洁与不吉利的人物,正是她们前世的罪孽报应在了丈夫的头上,她们才成为寡妇,因此需要以自虐的方式来替自己赎罪。 到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大约成书于公元前300年)成书的时期,对于寡妇贞洁的要求更为严厉,比如,悉多要走过熊熊烈火才能够证明自己清白;而阿哈努亚因为无意中越轨被丈夫变成了石头,后被比湿奴的化身罗摩所救。但对于当时寡妇自焚殉葬是否从丧葬仪式演变为了现实的习俗,学者有不同看法。虽然在史诗《优多罗章》出现了有关寡妇自焚的插曲,但有学者认为这些情节的插入显得比较突兀,极有可能是后来添加到原始文本中去的,(P121)其目的是为了支持寡妇自焚的风气。他们的理由是,十车王的三位妻子都在阿逾陀城皇宫作为太后一直生活到去世。伪猴王波林在与其弟弟须羯哩婆争夺王位的时候被罗摩杀死,他的妻子塔娜嫁给了猴王须羯哩婆。但也有学者认为当时寡妇自焚殉葬已经成为印度贵族阶层中的普遍习俗,而史诗中王后没有自焚殉夫也可能是因为王室有更重要的使命需要她们去完成。另外一首史诗《摩诃婆罗多》就验证了寡后因使命而得救的可能性,但同时也验证了另外一个事实,即:在史诗时代寡妇萨提2已经演变为一种普遍的习俗,至少在贵族阶层如此。王后琨缇就是因使命而得救的典型。她不仅没有实行萨提,而且权力显赫。琨缇在般度王去世之后,肩负养育五位王子的使命,日子一度非常艰难,强大的俱卢族对她的五个王子虎视眈眈。长期的权力斗争将她变成了一个坚强而刻薄的人。在史诗中,琨缇被刻画成一个强势的女人,她对五个儿子保持着绝对的权威,照料着他们的一切的事务,直到他们成家立业并开始掌权才敢松懈。史诗《摩可婆罗多》中的寡后除非有重大使命。如抚养年幼的王子并管理王室,否则一般都要

文档评论(0)

ss_accoun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文档制作,提供高质量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