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铎辨治外感热病验案三则.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杨继铎辨治外感热病验案三则 杨继生是中国首批著名的中医专家之一。1992年,国务院授予他国家特别特使。杨老悬壶60余载, 博采精思, 深究各家学说, 取诸家之长, 继承先贤而不断创新, 学验俱丰, 不仅对外感热病治疗有独到之处, 而且对内伤杂病疗效尤佳。笔者有幸师从杨老, 受益匪浅, 在缅怀老师的日子里, 总结医案三则, 以飨同道。 1 治疗前寒战及左下肺炎 患者, 女性, 62岁, 初诊日期:1992年10月29日。 因间歇性发热80余天, 咳嗽咯痰16天, 症状加重6天入院。患者曾先后用过多种抗生素及强的松30mg/d, 用退热药后高热可暂时下降, 但不久复升, 并出现血压下降现象。血沉高达125mm/h, 血红蛋白97g/L, 白细胞14.3×109/L, 中性0.9%。血找疟原虫:阴性。口腔分泌物找到白色念珠菌。骨髓常规提示感染相, 培养为肠球菌生长。X线胸片提示:左下肺炎性改变。患者求诊于杨老, 当时诉凌晨2时体温达39.8摄氏度, 用退热药后上午热度渐退, 伴汗出, 但下午起高热又作, 发热前寒战, 背部如浇冷水, 体温逐渐达39℃以上, 伴全身酸痛, 咽痒干咳, 口渴不欲饮, 口苦口酸, 时有恶心, 更衣溏烂, 日见3次, 舌质红少津, 脉细数。予以柴葛连前煎和桂枝黄芩汤加减, 药投柴胡、葛根、黄连、前胡、黄芩、桂枝、白芍、姜半夏、杏仁、秦艽、虎杖、野荞麦根、鲜芦根、鲜石斛、生姜、红枣。3天后复诊, 患者诉仍有恶寒发热, 但每天发作时间向后推迟2小时, 伴随症状也有所减轻, 察舌脉基本同前。予柴胡、桂枝减量, 增入金银花、连翘、鱼腥草, 并改变服药方法, 每天煎药1剂半, 分早、中、晚3次服 (3剂药分2天服) 。服药2天, 寒战、背部如浇冷水之症除, 热度趋降, 再宗原方服7剂, 热度尽退, 改投清热和胃之剂调理善后。发热未作, 症状消失, 20天后复查骨髓培养无菌生长, 口腔分泌物未找到霉菌, X线胸片提示:左下肺炎吸收。 按:发热寒战、背部如浇冷水, 应属太阳少阳证, 但有咽痒干咳、口苦而燥、舌质红少津、脉象细数等, 乃邪从热化, 有热炽伤津之象, 故方中加清热养阴之鲜石斛、鲜芦根, 但服后仅获小效。复诊时减柴、桂用量, 又增金银花、连翘、鱼腥草等大剂量辛凉清热之品续进, 并改变服药方法, 药后热退症减, 疾病向愈。 2 阳化湿,清热阴虚—温凉并用退黄疸 患者, 男性, 52岁, 初诊日期:1996年7月。 因患胆囊炎、胆石症而出现全身皮肤、巩膜黄染2年余, 曾服大剂清热利胆的中药和西药等, 黄疸指数一直在40单位左右 (当地化验) , 谷丙转氨酶正常范围, 白球蛋白比例无异。特地来杭求诊于杨老。初诊时患者诉每日低热, 体温37.1~37.6℃, 右胁隐痛不适, 时感恶心脘胀, 胃纳不振, 口苦且干, 时有甜味, 更衣干结, 4至5天1次, 察皮肤、巩膜黄染, 色带晦黯, 尿色深黄, 苔白厚腻, 脉细弦。 按:本例患者属肝胆湿热互蕴之黄疸。前因叠进茵陈蒿汤等苦寒之品而致脾胃损伤, 运化失常, 故恶心、腹胀、纳少、口甜、苔白厚腻等脾胃症状明显, 说明患者已湿遏热伏, 湿重于热, 如一味清热, 则湿愈盛而热难清, 同时患者病已2年有余, 久病必瘀, 瘀阻胆道, 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 势必加重黄疸。故治疗当以湿、热、瘀兼顾, 因而立法以化湿健脾宽中与清热行瘀通腑兼施。方以吴又可达原饮加减, 药用煨草果、厚朴、炒黄芩、知母、大枣、槟榔带壳打, 佐苍术、炒枳壳、吴茱萸、黄连、生大黄、茵陈、赤芍、猪苓、茯苓、马鞭草、丹参。服药10剂后, 恶心、腹胀减轻, 纳食见增, 更衣日下, 复查黄疸指数降至18单位。复诊原方加泽泻、海金沙, 续服10剂, 黄疸指数降为6单位, 肤色晦黯明显改善, 诸症消失, 纳食如常, 舌苔转薄。以后续以活血、健脾、利胆之剂调理, 观察近1年, 情况良好。 3 有急性病也有慢性病 患者, 男性, 56岁, 初诊日期:1996年10月。 患有血吸虫性肝硬化, 化验血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超提示:肝硬化、脾肿大, 长径为12。曾在当地住院治疗, 但疗效不显, 医生建议手术切除脾脏。患者不愿手术, 来函特请杨老遥诊。药用:黄芪、党参、枳壳、当归、阿胶、丹参、赤芍、马鞭草、莪术、瓦楞子、穿山甲、鳖甲、山楂、鸡内金等。患者服药后感觉良好, 无不适反应, 故连续服药50余剂, 复查血白球蛋白比例为4.7∶3, B超示脾长径为8cm。 按:患者胃纳尚好, 无明显自觉不适, 但毕竟年近花甲, 正气日虚, 胁下症积。病来已久, 如一味破血祛瘀, 必然伤及正气, 而使病情加重, 故采用补气行气、活血补血并进的方法。杨老在诊疗过程中, 并不局限于病人目前的状况同时考虑到了疾病的发展趋势, 故在此方中重用黄芪、党参各30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