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玉树海槽西南部沉积物介形虫记录的古环境变化.docxVIP

福建玉树海槽西南部沉积物介形虫记录的古环境变化.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福建玉树海槽西南部沉积物介形虫记录的古环境变化 冲海沟西南端是黑潮从太平洋来到东海的第一个地方。黑潮轴也是最早沿着台湾东部北移,沿东海北坡角洲路向东移,形成明显的“大转折点”。该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是研究地质时期黑潮演变及其相应的古海洋学变化历史的理想地区。近年来,通过对该地区深海柱状样的分析,不少学者对晚第四纪以来与黑潮位移和强度变化有关的古海洋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1,2,3,4,5,6,7,8,9,10,11],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大洋钻探计划(ODP)195航次(2001)和国际海洋全球变化研究(IMAGES)第7航次(2002)相继在该区取得一大批高质量的钻孔,一个新的研究高潮正在出现。255柱状样是该区迄今研究程度最高的,可提供2万年来有孔虫、放射虫、钙质超微化石、AMS14C测年和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等详细记录,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应用介形虫化石群探讨了研究区深水环境的变化历史。 1 药物和微生物的年龄 255柱状样位于冲绳海槽西南端北坡(25°12′ N、123°07′E,水深1 575 m),柱长6.55 m,沉积物为深灰色粘土和粉砂质粘土,肉眼观察无明显的浊流沉积。以5~10 cm为间距取沉积物样品114块,多数样品干重40~60 g。样品以标准的微体古化石分析方法处理,介形虫只从大于154 μm的粗组分中挑出,进行定量分析和属种鉴定,统计介形虫数量丰度(每10 g干沉积物所含介形虫壳瓣数量)、种的简单分异度(每个样品所含的种数)和常见属种的相对丰度。 对67块样品(10 cm间距)中的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和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peregrina进行氧稳定同位素分析,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测定。从28块样品中挑出浮游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壳体,由美国Beta分析公司进行AMS14C测年,所有原始的测年数据和校正后的日历年龄见Jian等。 根据255柱状样浮游和底栖有孔虫δ18O曲线和14C年龄数据,按照冰消期10~14.5 cal.kaBP计算,将柱深376和461 cm处分别指定为冰消期的上、下界位置。最底部的年龄数据揭示该柱是末次冰期约21 cal.kaBP以来的沉积。 2 异地分子丰度 在应用介形虫化石进行古环境研究时,首先需要区分其中的异地和原地成分。在深海沉积,尤其在比较陡的陆坡沉积深海介形虫中,时常见有陆架浅水介形虫混杂在一起,很显然,这些浅水介形虫是从异地(陆架或上陆坡)顺坡搬运而来的。在255柱状样中,约1/4(28块)样品中含有浅水介形虫,常见的是:Cornucoquimbaspp.,Cytheropteron miurense,Hemicytheruraspp.,Loxoconchaspp.,Neomonoceratina chenae,Neonesidea haikangensis,Paracytherideasp.,Perissocytheridea japonica,Pontocytheresp.,Sinocytheridea impressa,Sinocytheresp.,Stigmatocytherespp.,Xestoleberisspp.等。异地分子丰度一般不到全群介形虫总数的5%,最高为16%。如图1e所示,异地介形虫主要发生在柱深376 cm以下的冰消期和冰期沉积中,近一半 (48%) 样品中含浅水介形虫;上部冰后期沉积中仅11%的样品见有异地分子。这种现象在南海南部陆架已有报道,推测与海面位置有关。冷期海面下降,海面接近陆架外缘,陆架和陆坡顶部物质在波浪和潮流的作用下易发生向下顺坡搬运;暖期海面上升,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陆架外缘和陆坡动力条件相对较弱,较少发生搬运作用。 用肉眼观察,255柱状样并无明显的浊流构造,推测该柱地处历次浊流的末端,异地介形虫是随雾状沉积物顺坡搬运而来的。这种顺坡搬运的再沉积作用也明显地反映在测年数据上,尤其是465 cm以深的8个年龄数据非常接近(22 328~21 397 cal.aBP),甚至随深度增加,测年数据变小。 3 碳酸钙溶解作用的变化 如图1所示,以柱深375 cm为界,其上、下沉积中的介形虫丰度和分异度明显不同。上部全新世冰后期沉积中丰度和分异度都低,平均分别为1.9瓣和3.2种;下部冰消期和冰期沉积中,两者高得多,平均分别为8.9瓣和7.9种。 为了探讨介形虫丰度和分异度与环境的关系,在图1中表示了该柱CaCO3百分含量、胶结质有孔虫在底栖有孔虫全群中的相对含量和浮游有孔虫碎壳率等记录,这些曲线清楚地指示了二万年来碳酸盐溶解作用由弱变强的过程。冰期具最高的CaCO3含量(平均7.3%),而浮游有孔虫碎壳率(平均2.5%)和胶

文档评论(0)

ss_accoun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文档制作,提供高质量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