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的心理防御机制分析
?
?
李平甘 吴若豪 孙怡 何展文 罗向阳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是一种源于婴幼儿早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1]。从1943年Kanner首次发现至今,孤独症的发病率不断呈上升趋势。至今学界仍未完全清楚孤独症的病因机制,亦无针对核心症状的治疗药物[2]。“无药可治”的现状导致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父母承受着较大的负性心理损害。父母作为孤独症儿童人际交往的直接来源,父母的心理健康对他们的康复发展有着最深刻的影响,是至为重要的因素。该如何引领父母们“创伤后成长”,促进该群体的心理健康及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与健康成长?本课题组针对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心理防御特点及可能的机制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6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住院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30例,其中父亲9例,母亲21例作为研究组。孤独症儿童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随机选取我科门诊体检儿童的父母30例作为对照组,父亲10例,母亲20例。研究组父母年龄23~46岁,平均(34.90±6.10)岁,文化程度:小学3例,初中5例,高中7例,大专以上15例;对照组父母年龄24~45岁,平均(34.73±5.89)岁,文化程度:小学2例,初中7例、高中6例,大专以上15例。两组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的躯体疾患,无精神病史及阳性家族史。所有父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防御方式自评量表(defense style questionnaire,DSQ)为自评量表,共88个项目,每个项目按1~9级评分,评分越高即应用该机制的频度越大,其掩饰度则越小。共4组因子类型,即不成熟型、中间型及成熟型防御机制与掩饰因子,其中包括24种防御机制。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3]。当场填写问卷,立即收回。共发放问卷60份,其中有效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DSQ 各因子分均值的比较
研究组父母更多使用的是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其次是成熟型防御机制及中间型防御机制;而对照组则优先运用成熟型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及不成熟型防御机制次之。研究组父母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的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父母的成熟型防御机制因子分及掩饰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DSQ 心理防御机制的比较
研究组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抱怨、幻想、升华、压抑、制止、回避、假性利他、伴无能之全能、隔离、同一化、交往倾向、消耗倾向、期望防御机制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分裂、退缩、躯体化、理想化机制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幽默、反作用形成、解除、否认机制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心理防御机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提出,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4],它通过歪曲或篡改现实的形式来实现内心平衡。心理防御机制与心境相似,比较稳定,但并非不可改变或改善。改变心理防御模式的方式包括了解自身所采用的防御方式,知道如何采用防御以及使用的理由,并通过训练向成熟型防御演化[5]。
表1 两组DSQ 因子分均值的比较(n=30, )
项目 研究组 对照组 t 值 P 值不成熟型防御机制 7.26±0.65 4.01±0.55 20.906 <0.001成熟型防御机制 6.36±0.27 4.70±0.95 9.206 <0.001中间型防御机制 6.22±1.06 4.32±0.95 7.311 <0.001掩饰因子 5.91±1.63 4.43±0.85 4.410 <0.001
表2 两组DSQ 心理防御机制的比较(n=30)
国外有较多文献报道,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心理压力与儿童的行为问题或孤独症状相关,如孤独症儿童的父母惯于采用回避、幻想,疏离家庭成员等消极方式解决问题,而非积极寻求社会支持等[6-8]。患儿的父母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是否成熟,不仅关系到个体心理健康,而且关系到儿童的疗效。如采取方法得当,可以有效消除孤独症患儿治疗过程中紧张、焦虑及恐惧情绪,提高治疗质量[9]。尤其在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过程中,患儿父母更是起了关键的主导作用。由于病情常常反复,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常常低于正常人群[10]。父母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其的治疗效果,甚至超过干预措施本身所造成的影响[11-12]。
本次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