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宁夏固原市主要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分析
?
?
齐娅荣, 张嗣曌, 唐 莲,2,3, 陈炯利
(1.宁夏大学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2.旱区现代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宁夏 银川 750021; 3.旱区现代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创新团队, 宁夏 银川 750021)
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实体水利用已达到自然资源的巅峰,而水足迹与虚拟水的出现为解决目前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一条有力途径。Hoekstra等[1]于2002年提出水足迹的概念,指出水足迹为一定区域内人口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所耗用的水资源量。宁夏南部山区是典型的水资源短缺地区,水足迹理论可为宁夏解决水资源短缺以及当地水资源规划管理提供参考。
目前国内主要针对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水足迹进行研究。冯变变等[2]基于水足迹,计算了2005-2014年山西省6种主要粮食作物的蓝水和绿水足迹,得到玉米的总水足迹为全省最高且在年际间有增长趋势,但水足迹整体上均呈逐年下降趋势。马凤才等[3]对黑龙江省2005-2015年的主要粮食水足迹进行计算分析,得到蓝水足迹除了水稻呈上升趋势外,其余作物均呈下降趋势;大部分作物的绿水足迹均呈上升趋势;玉米的灰水足迹保持稳定上升的态势,小麦整体呈下降趋势。付强等[4]计算了黑龙江省各地2007-2012年的粮食水足迹,得到粮食作物灌溉用水量逐年增加,粮食蓝水足迹明显低于绿水足迹,粮食生产主要依赖绿水,这与当地降水情况密切相关。杨裕恒等[5]基于水足迹理论,对1997-2013年济南市农作物的用水量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济南市水足迹中绿水、蓝水、灰水足迹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且农作物中的小麦、玉米、蔬菜种植占主要地位,这与山东省是我国粮食生产基地的实际情况一致。宋智渊等[6]对1980-2012年敦煌市农业水足迹进行计算评价,结果得到农业水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韩宇平等[7]分析了2000-2015年京津冀地区作物蓝水、绿水、灰水足迹,得到在此期间, 绿水足迹所占比例呈增长趋势, 蓝水足迹呈下降趋势, 灰水足迹呈先增后降趋势。李红颖等[8]计算分析了长春市1960-2012年玉米生产水足迹,得到玉米的绿水、蓝水足迹占比逐渐减少,而灰水足迹占比呈上升状态,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是导致灰水足迹上升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大量农业作物水足迹的研究,可以为当地农业种植结构以及农业水资源分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宁夏地区用水主要以农业为主,固原市是宁夏南部山区的代表地区,同时也是中国四大马铃薯种植基地之一和中国北方特色苗木基地[9],故本文基于水足迹理论对固原市主要农作物的蓝水、绿水及灰水足迹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优化作物种植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固原市保障粮食安全和水生态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
宁夏固原市位于我国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海拔大部分在1 500~2 200 m之间。地域范围为北纬35°14″~36°38″、东经105°20″~106°58″[9]。固原市属于半干旱暖温带,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具有冬天严寒漫长、夏天炎热干燥、一年四季昼夜温差大、灾害性天气多、区域降水差异大等特征。年平均气温在5.8~7.8℃之间,降水稀少,年降水量306.9 ~737.7 mm,日照充足,全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出现间歇性干旱[9]。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方法
3.1.1 作物生长过程中蓝水、绿水足迹计算 1995年,Falkenmark以雨养农业和粮食安全问题为基础提出了蓝水、绿水的概念[1],2002年,Hoekstra等[1]又进一步指出将蓝水和绿水足迹作为测量水资源消耗的指标。蓝水足迹是指作物生长过程中所消耗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这里主要指作物生长过程中消耗的灌概用水量[10];绿水足迹主要指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和利用的有效降水量[11]。计算公式如下:
ETblue=max(0,ETc-Peff)
(1)
ETgreen=min(ETc,Peff)
(2)
式中:ETblue为蓝水蒸发蒸腾量,mm;ETgreen为绿水蒸发蒸腾量,mm;ETc为作物的蒸发蒸腾量,mm;Peff为有效降水量,mm。 若Peff大于ETc,则ETblue为0,否则ETblue为ETc与Peff之差;ETgreen取决于ETc与Peff中的较小值。
根据CROPWAT8.0软件可得单位面积作物的蒸发蒸腾量(ETc)和有效降水量(Peff)。
由公式(1)、(2)计算可得作物的蓝水、绿水蒸发蒸腾量,根据作物需水量的计算,作物的蒸发蒸腾量即为作物的需水量。蓝水足迹、绿水足迹公式如(3)、(4)所示:
WFblue=CWRblue·A=10E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