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年粮船水内的罗教传播.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乾隆三年粮船水内的罗教传播 罗马斯基亚是罗马斯基亚的简称,也是一种流传于粮食和船只手中的秘密宗教。粮船水手每年运送漕粮及回空, 历经千辛万苦, 随时有生命之虞。无常的命运, 残酷险恶的生活环境, 罗教信仰为粮船水手提供精神慰藉和寄托。加之, 罗教庵堂为粮船水手提供了更为实际的社会服务:庵堂为回空之闲散水手提供容身之所;庵堂还有庵地、义冢, 成为一些无家可归粮船水手生可托足、死可归宿之地。由此可知, 在精神层面和实际生活中, 罗教对粮船水手来说均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粮船水手中罗教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通过参阅档案资料对粮船水手中罗教的起源、组织之演变、传播情况以及政府处理罗教案的政策作了梳理, 以期对罗教有进一步的认识。如有不当之处, 敬请方家指正。 一、 罗教的衰落社会背景是罗梦鸿历史之积极 罗教, 始称无为教, 创教祖师为罗梦鸿, 有的史料又称为罗清, 后世门徒将其所创立之宗教称为罗教。 每一宗教的创立, 均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罗教也不例外。罗教创始于明朝。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比较典型的一个封建王朝。建国初期, 明太祖打击豪强地主, 重新分配土地, 鼓励耕作, 致使明初经济出现好转。继任的几位皇帝, 仍推行太祖政策, 劝耕农桑, 明前期国内出现了“升平景象”。但好景不长, 英宗之后, 逐渐败落下来。明中后期, 吏治腐败, 豪强兼并土地, 自耕农丧失土地, 导致无地无业农民骤增, 社会矛盾激化。明中后期国内政局动荡不安, 统治阶层发生了所谓的土木堡之变, 夺门复辟, 民间则不断有农民起义爆发。如正德年间刘六、刘七起义。明政府还要时刻防御西北瓦剌的入侵。此时的明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随着国家对基层社会控制力的减弱, 民众主体意识抬头, 昔日所崇奉的程朱理学逐渐被王阳明的心学所取代, 成为学术思想的主流。因此, 文化思想上出现的新思潮, 对封建思想的禁锢起到很大的冲击作用。明代宗教信仰有其独特之处。明太祖朱元璋原为白莲教信徒, 但登基后, 立即转变态度, 尊奉佛教和道教为正统, 宣布白莲教及其他民间宗教为邪教, 强行取缔。此后, 民间宗教由公开转为地下传播。因此, 明代秘密宗教此起彼伏, 从未间断。然, 政府所尊崇的正统宗教, 呈现出一派衰落的景象。主要因为, 正统宗教繁文缛节, 糜费腐化, 很难被广大下层民众接受。以上是罗教创建时所处的社会背景。 在人类历史上, 那些创建宗教的人, 必须是本身有宗教需要, 又懂得群众对宗教需要的人。这就需要探求创建宗教人的生活经历。罗梦鸿年幼丧失双亲, 幻想再度与双亲相会而引发对“生死大事”的思考, 后慢慢的转向对宗教的探求。此后, 卫所生活的历练, 更加刺激了他对宗教狂热的追求。为了探求人生真谛, 罗梦鸿曾拜访名师, 诵读佛经, 昼夜不停地参悟, 最终悟出“无为大道”。 明末, 罗梦鸿创建无为教后, 希图通过传播无为大道来拯救苦难众生。然而, 他传教的过程并非一番风顺。据传有一次罗梦鸿蒙冤受屈, 被捕入狱。在牢中, 罗梦鸿受尽苦刑。当时太监张永, 皈依罗教, 鼎力协助, 把罗祖的两位徒弟福恩和福报, 请到牢中。罗梦鸿口吐经文, 两位弟子依言笔录, 写成了流传后世的五部六册真经。因五部六册真经的流传, 罗教从此大行于世。 嘉靖五年, 罗梦鸿于去世, 罗教也逐渐分成四大支派:第一支派是罗氏家族, 依照血缘关系, 世代相传。至乾隆三十三年, 在清政府严密搜查下, 罗氏传教家族中断不传;第二支派是外姓弟子衣钵传授, 即模仿禅宗的传承制度, 世代相传;第三支派是大运河运粮军工中传播;第四支派是以传说中的祖祖转世传承的江南斋教。本文所叙述的罗教即为第三支派。 二、 粮船水面罗教组织 清初, 继承了明代运军制度, 在各纳漕地区组建运丁队伍。每年漕运期间, 佥选部分运丁承担运输任务。因卫屯地大量丧失, 加上运丁承运负担过重, 以致运丁经济状况迅速恶化, 于是出现运丁大量逃亡的现象。康熙三十五年, 为了维持漕运的正常运行, 清政府允许运丁招募水手协助漕粮运输。漕粮运输工作繁重, 风险大, 又常常受到官府的经济剥削、运丁苛扣侵蚀以及不法之徒欺侮侵扰, 粮船水手内部出现互助互济性的组织。 明末清初, 罗教流传至运河的南端, 并逐渐被江浙粮船水手所接受。据清朝档案记载: 明季时有密云人钱姓、翁姓、潘姓三人, 流寓杭州, 共兴罗教, 即于该地各建一庵, 供奉佛教, 吃素念经。于是有钱庵、翁庵、潘庵之名。因该处逼近粮船水次, 有水手人等借居其中, 以致日久相率皈教。 明末清初始, 罗教在粮船水手中广泛传播, 与互助性的粮船水手组织相结合以一种民间宗教组织形式在粮船水手中发展。此时罗教组织对清政府和社会并未有负面的影响, 其活动局限于粮船水手组织内部。雍正五年, 浙江巡抚李卫的奏折中, 有一段详细的材料, 为我们了解

文档评论(0)

lczslg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