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川西南
滇北地区三国文化遗存研究
?
?
郭的非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四川 成都 610041)
三国文化是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根基,包含其所衍生的文学、祠庙、故事传说、民俗等多种文化因素的综合性文化。三国历史虽短,却深入人心、影响深远,使三国文化在历代得以不断丰富,呈现出复杂而亲民的表现形式。因此,三国文化遗存既包括三国时期的历史遗存,也包括带有浓厚三国文化因素的其他历史时期遗存。
一、遗存概况
经多年调查研究,本区域内三国文化遗存已有很多资料。本文以有明确地理位置指向、有实存载体的故事传说和有实存遗址遗迹为标准,统计选取点位16处,如表1所示①:
可以看出,这些点位被视为三国文化遗存,一部分是直接对应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一部分是长期存在关于三国人物和历史的故事传说。
(一)对应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遗存
渡口所在交通线在蜀汉时期即为川滇互通的主要道路,时属灵关道(一名零关道,秦时称旄牛道,唐以后称清溪道),于邛都(西昌)后分支,一支经攀枝花,至三缝、青蛉(大姚)和弄栋(姚安)一带。
表1
(二)对应三国故事和传说的遗存
一为“营盘文化”类遗存。川西南—滇北地区的金沙江流域峡谷交错,山区中分布着数十处大小营盘,当地广泛流传着诸葛亮南征驻军于各营盘的故事和平南中战事的传说,形成了独特的“营盘文化”现象。
一为“打箭岩”类遗存。在本区域,如“一箭之地”、“诸葛神箭”、“一箭定边界”等诸葛亮与“箭”的故事和传说极为常见。所见遗迹或现象基本由山崖、岩石、“竹箭”或“木箭”等因素构成,其岩石多被称为“打箭岩”。
然至今为止,对这两类遗存年代、性质、族属等相关研究甚少,甚至多被直接认定为三国时期的遗存,本文就此略论一二。
二、“营盘文化”类遗存
“营盘文化”类遗存以营盘山古军营、万宝营、岩神山营、宝兴营、保安营、先锋营、方山诸葛营为代表,被称为“七大连营”②。各营由北向南,沿金沙江两岸展开,布局方式和现存遗迹均相似,应为同一时期所建。其中,以营盘山古军营和方山诸葛营规模最大,又以营盘山古军营现存遗迹最为丰富,可作为其中代表。
营盘山古军营遗址现存烽火台两处、土城墙两段、营盘两处、护城河、石城墙、指挥所、采石场、半地穴式鱼鳞状兵坑等遗迹,③现从遗址结构、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同类遗址遗迹比较、文献研究等方面分述。
(一)遗址结构
各处遗迹中,石城墙明确为有组织性的人工修筑,其他遗迹处虽未发现建筑痕迹,但按其特征,亦应有人为建造因素。这些遗迹基本沿上山之路分布,各处遗迹之间当有一定联系。然而,如以现主流观点谓之军营,有矛盾之处。首先,指挥所、半地穴式兵坑均位于石城墙以北,烽火台、营盘位于石城墙以南。若如是,则不可知城墙所防卫目标是北向还是南向。其次,营盘山所处之地并非绝对制高点,交通亦非不便,山下两侧均有通畅道路,此地形几无驻军山上而孤困自身之可能。第三,整个营盘山遗址山势变化较大,现存遗迹处即为人可活动处,面积不大,无法满足大规模驻军的需求。
加之以现有调查发现情况来看,各处遗迹的具体性质待考,是否实如其名犹未可知。如是,则整个营盘山遗址性质是否为军事设施都需进一步研究,论其为诸葛南征之军营恐依据不足。
(二)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
金沙江本区内一段江水湍急,众小股水道汇之,周围山峦叠错,峡谷交集,春夏时酷热难当,尤其易生瘴气。《水经注》云:“(泸津)水之左右,马步之径裁通,而时有瘴气。三月、四月径之必死,非此时犹令人闷吐。五月以后,行者差得无害。”又引《益州记》云:“(泸水)两峰有杀气,暑月旧不行,故武侯以夏渡为艰。”[4]826又《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建兴)三年(225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5]919可知,诸葛南征历时半年左右,部队由成都终至滇池,时间与路程相照,应无专门筑营驻扎之时机。加之金沙江沿岸气候环境如此,扎营营盘山更难合情理。《诸葛亮集·将苑·南蛮》:“南蛮多种,性不能教……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战,不可久师也。”[6]328虽有认为此非孔明所作而为后人伪作,然时人于当地环境及用兵之术之评判为客观,亦可为一旁证。
(三)同类遗址遗迹比较
方山诸葛营在地形条件、遗址结构、遗迹类型等方面同营盘山遗址大同小异,现存有三段城墙、两处烽火台、营盘、指挥所,④各处遗迹面貌与营盘山亦基本相同。当地流传大量关于诸葛南征时驻军、战斗于此的故事和传说,《大姚县志·古迹志》:“在方山麓马鞍山上有土城基,旧指为武侯营垒。又苴跛江坡头亦有废垒,指为诸葛营。又江岩绝陡有石壁,上下俱数十丈,中间人不能到处有嵌碑形,传为武侯阵图。”[7]331又有年代较近时事叙述,云:“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阿文成公桂为将军,由金川移师征缅甸驻此,令军士掘废垒基,得铜鼓二。”[8]331阿文成公桂即清名将阿桂,时为四川总督,而于方山得铜鼓之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