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遯斋闲览.txt
遯齋閑覽 (詩話選錄) 宋 陳正敏
陳正敏(生卒年不詳),自號遁翁,延平(今屬福建)人。著有 《遁齋閑覽》、《劍溪野語》
。
《遁齋閑覽》十四卷,原書久佚。《說郛》(涵芬樓本)卷三十二有節編本,四十四條,
作范正敏撰。《詩話總龜》等曾摘引其文,計 《詩話總龜》前後集四條、《苕溪漁隱叢話》
前後集三十二條、《草堂詩話》一條、《竹莊詩話》一條、《詩人玉屑》八條、《詩林廣
記》九條、《宋詩紀事》四條、《能改齋漫錄》四條,連同 《說郛》所錄,共一百零七條,
去其重見者,共七十三條。
《遁齋閑覽》,《郡齋讀書誌》著錄於子類小說類,《直齋書錄解題》在 《劍溪野語》
條下注稱陳 「別有 《遁齋閑覽》十四卷,未見」;《宋史藝文誌》著錄於子類小說家類。據
《郡齋讀書誌》,是書當成於崇觀(1102-1110)間。
書中所記多作者平昔見聞,分名賢、野逸、詩談、證誤、雜評、人事、諧噱、汛志、風
土、動植十門。
《遁齋閑覽》以意趣論詩,謂作詩不僅當以意為主,「隨意造語」,更須援意入景,涉
景成趣。如蘇軾 《和秦太虛梅花》「竹外一枝斜更好」句,即 「頗得梅之幽獨閑靜之趣」;
唐人詠西山寺詩,亦 「盡得西山之景趣」,王安石金山寺詩寫景,則 「尤為中的」。意景相
融,方得梅花、山水之趣。審美主體之 「意」,與審美對像之 「趣」,互為表裡,融為一
體,遂成詩之 「意趣」。「意趣」,為傳統詩論中重要審美範疇之一,偏重於詩人審美意識
之表現,而於宋代日趨深刻。蓋宋詩多去廊廟而入於山林,棄功名而耽於吟詠情性。故是書
褒揚陶淵明 「趣向不群」,為晉宋間一人;而於不能 「須臾忘情於軒冕」,又以 「歸隱」自
飾之作,頗有微詞。《遁齋閑覽》囿於所見,評詩間有失當,如陶淵明 「二分梁父一分騷」
之憤世疾俗,蘇軾躬耕東坡時所賦 《和秦太虛梅花》中 「萬里春隨逐客來,十年花送佳人
老」之曠達自適,均為其所忽略。
是書論杜甫 「黛色參天二千尺」,韓愈 「竹影金鎖碎」,皆切中肯綮。又謂作詩不應 「
失事實」,杜牧華清宮詩、蘇軾荔枝詩,或違背史實,或不諳常識,即使詞意皆美,膾炙人
口,「亦詩之病也」。而附合王安石詆排李白之論,則甚乏識見。
哈哈兒據 《說郛》、《苕溪漁隱叢話》、《詩林》等錄校製作,重複者選其一,非詩話
條目略。
杜牧 《華清宮》詩云:「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
是荔枝來。」尤膾炙人口。據 《唐紀》,明皇常以十月幸驪山,至春即還宮,是未嘗六月在
驪山也。然荔枝盛暑方熟。詞意雖是而失事實。(《說郛》卷三十二,下同)
杜甫 《贈高適》詩云:「脫身簿尉中,始與捶楚辭。」韓愈 《贈張功曹》詩云:「判司
卑官不堪說,未免捶楚塵埃間。」杜牧 《寄小侄阿宜》詩云:「參軍與簿尉,塵土驚羌勷。
一語不中治,鞭捶身滿瘡。」以此明唐之參軍簿尉,有過即受笞杖之刑,今之吏胥也。
蒲陽通應子魚,名著天下,蓋其地有通應侯廟,廟前有港,港中魚最佳。今人必求其大
可容印者,謂之通印子魚。故荊公有詩云:」「魚俎上通三印。」此傳聞之論訛者。
《文選》有江文通 《擬古詩》三十首,如擬休上人 《閨情》云:「日暮碧雲合,佳人殊
未來。」今人遂用為休上人詩古事。又擬陶淵明 《田園》詩云:「種禾在東皋,苗生滿阡
陌。」今此詩亦收在陶淵明集中,皆誤也。
或問王荊公云:「編四家詩以杜甫為第一,李白為第四,豈白之才格詞致不逮甫耶?」
公曰:「白之歌詩,豪放飄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於此而已,不知變也。至於甫則悲歡窮
泰,發斂抑揚,疾徐縱橫,無施不可。其詩有平淡簡易者,有綿麗精確者,有嚴重威武若三
軍之帥者,有奮迅馳驟若泛駕之馬者,有寂寞閑靜若山谷隱士者,有風流蘊藉若貴介公子
者。蓋其詩緒密而思深,觀者苟不能臻其閫奧,未易識其妙處,夫豈淺近者所能窺哉。此甫
之所以光掩前人而後來無繼也。元稹以語兼人人所獨專,斯言信矣。」或者又曰:「唐人之
呼,何以李加杜先而語之李杜?豈當時之論有所未當歟?」公笑曰:「名姓先後之呼,豈足
以優劣人哉。蓋漢之時有李固、杜喬者,世號李杜。又有李膺、杜密,亦語之李杜。當時
甫、白,復以能詩齊名,因亦謂之李杜,取其稱呼之便耳。退之詩有曰 『李杜文章在』,又
曰 『昔年嘗讀李白杜甫詩』,則李在杜先。若曰 『遠追甫白感至誠』,又曰 『少陵無人謫僊
死』,則李居杜後。如此則孰為優劣?如今人呼其姓則謂之班馬,呼其名則謂之遷固。先而
白居易與元稹同時唱和,人號元白。後與劉禹錫唱和,則語之曰劉白。居易之才,豈真下二
子哉?若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