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水娟演茶的历史影响.docx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姚水娟演茶的历史影响 “三花一女”姚水第一场3月31日演唱《戏剧世界》 女性绍兴文艺表演的开始是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观众是30年代到40年代。抗战前,女班虽然也到上海演出,但只少数几副班子,只能在偏僻的茶楼小场子里演出,她们的演出还是以卖茶为主,观众也限于“穿短打”的阶层。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的租界已沦为孤岛,不少人到孤岛避难,一时孤岛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局面。在上海沦陷两个半月后,这时,在浙东已有“三花一娟”美名的姚水娟,她领衔的“越升舞台”来到上海,这是抗战后进沪的第一副女子文戏科班,落脚在泥城桥附近的通商旅馆,楼下厅堂里有二百多个座位,于1938年春节(1月31日)开始上演。姚水娟在上海演出所以能获得极大成功,与一位在上海谋生、热情关心越剧的戏迷、余姚人蔡萸英有关。蔡是一位业余的戏剧评论家,1938年农历除夕,在上海知味观杭菜馆当账房先生的他,正好路过通商旅馆,听到楼下厅堂里彩排《倪凤煽茶》的锣鼓声一阵阵传出,便进门去看。谁知一看便被吸引住了。看完彩排,连夜在附近花店订制了一只花篮,于第二天送到演出现场,这是姚水娟收到的第一只花篮,也是女子绍兴文戏收到上海观众的第一只花篮。剧场在日夜上演时将它搬进搬出,接连在台上摆放了半个多月,消息一传出,引得上海人纷纷前来观赏,一时姚水娟声名大振。蔡萸英不仅以第一只花篮支持了女子越剧,他还在上海谈论戏剧的报纸上,开了个名叫《芙蓉馆漫笔》的专栏,以“芙蓉馆主”的笔名,谈论越剧,他捧姚水娟的第一篇文章,就发表在《戏剧世界》报上。姚水娟不负众望,在大上海一炮打响。 社会大众:作为“越” 过去越剧科班里学的老戏,从来没有完整的剧本,师父教徒弟是口补口教背熟各种“赋子”(一种程式化的唱段),演员就利用各种“赋子”一本一本地唱下去,行话称这样的老戏叫“路头戏”。从1938年下半年起,在上海演出的各女班一致意识到越剧要前进,必须演新戏。姚水娟深感尽演老戏总有演塌的一天,必须开创新路,因此想请一位编导来改编新戏。这时恰好有一位文明戏(话剧)爱好者、《大公报驻杭记者樊迪民退职来沪,他早年演过文明戏,对写作和戏剧都有一定的修养,姚水娟通过女友的介绍,聘请樊担任编导。樊迪民为了避免日寇注意他是新闻工作者,所以更名“樊篱”。樊篱在1938年9月,为姚水娟编写排演的第一个新戏是《花木兰》,由于排练时请男班小生张子范来当指导,海报上便贴出“樊篱编剧,张子范导演”,此前越剧是不搞这一套的。樊篱不但是姚水娟剧团聘任的第一位专职编导,同时也是越剧有史以来正式聘任的第一位编导。姚水娟在演出《花木兰》后,上海的三张戏报:《戏报》、《戏世界》和《戏剧世界》,于当年9月联合举办由读者投票选举“谁是越剧皇后”的活动,结果姚水娟独占鳌头,从此这个称号便为姚水娟一人的专称,比她稍后进沪的袁雪芬称“越剧新后”。 至于的笃戏改称越剧,在上世纪30年代初只是报纸上偶而用到,并非剧种的正式命名。据樊篱回忆:“有一天水娟和我去卡德大戏院看新场子,见到楼上楼下约有1200多只座位时,我说:‘责任重大啊!’水娟不加思索的回答:‘你我都有两只肩胛,泰山倒下来也要顶住,有什么可怕呢!我就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她一连串的六个‘越’字,大大震动了我要为剧种正名的心灵,当我把‘正名’的设想向她提出和说明以后,水娟毫不犹豫地说:‘我赞成改名,通知蔡先生(即萸英),从明天起,海报和广告改称‘越剧’。第二天我又写稿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诉观众。此后各报的女子文戏广告便统称‘越剧’,女子文戏这个名词,同‘小歌班’、‘的笃班’一样,成为历史名词。这就是‘越剧’正名的由来。”以后如绍兴大班称绍剧,申曲称沪剧,江淮戏称淮剧,四明大戏称甬剧,常锡文戏称锡剧等等,都是在越剧正名之后相继效法的。 “孤岛”时期的推动“传统”即“新戏”的开始 1943年11月,袁雪芬在一次演唱《香妃》时与琴师周宝才配合,创造了尺调,这是越剧音乐唱腔上的一大发明。1944年袁雪芬因病一度回乡,当年9月重返上海,她领导雪声剧团打出了“新越剧”的旗帜,专设剧务部,并注重新戏的说明书和文字宣传工作,特别是重用了话剧和昆曲两方面的人才而大起作用。到1946年5月将鲁迅名著《祝福》(《祥林嫂》)搬上了越剧舞台,终于标志着越剧编演新戏已经到了新的高度,正如《时事新报》当时报道中说:“《祥林嫂》应该不仅是雪声剧团,而且是整个越剧界的一座纪念碑。” 在报纸上宣传越剧,也是上海成为“孤岛”时期开始的。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越讴》、《越剧专刊》、《越剧月刊》、《好友越剧专刊》、《绍兴戏报》、《越剧世界》、《越剧日报》、《上海越剧报》等9家之多。尽管这些报刊的生存时间长短不一,但在介绍、宣传、评论、研讨等多方面,对越剧的起飞起到了促进作用。《越讴》是月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