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血压的疾病特点
概念一流行特点二临床表现三知识检测五 目录页营养相关因素四
一、概念按WHO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8.7KPa(140mmHg)和(或)舒张压≥12.0KPa(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病人早期常无感觉,往往悄然起病并造成突发事件,被公认为“无声杀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的重要并发症脑卒中、心脏病及肾脏病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致死致残率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但高血压也是可以控制的疾病,若认识到位。
二、流行特点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据2014年4月3日发表于《美国高血压杂志》的文章,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29.6%,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2.6%、34.1%与9.3%,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中血压达标率为27.4%。
5月17日被定为“世界高血压日”,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3亿,每3名成人中有1人患高血压。研究还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越来越年轻化,25岁至34岁的年轻男性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0.4%。“很多人觉得血压升高不像心梗、中风那么可怕,然而它正是心梗和中风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身边每死亡5人中至少有2个与高血压相关。”
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是:(1)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 (2)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高于男性;(3)有地理分布差异。一般规律是高纬度(寒冷)地区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 (4)同一人群有季节差异,冬季患病率高于夏季;
(5)与饮食习惯有关。人均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越高。经常大量饮酒者血压水平高于不饮或少饮者;(6)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经济文化落后的未“开化”地区很少有高血压,经济文化越发达,人均血压水平越高; (7)患病率与人群肥胖程度和精神压力呈正相关,与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8)有一定的遗传基础。直系亲属(尤其是父母及亲生子女之间)血压有明显相关。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血压有一定的群体差异。
三、临床特点1、分类(1)原发性高血压,此类高血压病因不明,占所有高血压的90%以上;(2)继发性高血压,此类高血压病因比较明确,,约占高血压患者的5%左右。
2、临床表现高血压起病缓慢,早期多无症状,不易察觉,多于偶然体检发现,可有头晕、头痛、眼花、失眠、乏力等症状。有时可有心前区不适,甚至心绞痛,或因过早搏动而引起心悸。症状与血压水平未必一致。
3、诊断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8.7KPa(140mmHg)和(或)舒张压≥12.0KPa(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类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正常血压12080正常高值120~13980~89高血压:≥140≥90 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90~99 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180≥11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90血压水平的分级
其它危险因素和病史血压(mmHg)1级高血压SBP140~159或DBP90~992级高血压SBP160~179或DBP100~1093级高血压SBP≥180或DBP≥110Ⅰ无其它危险因素低危中危高危Ⅱ1~2个危险因素中危中危很高危Ⅲ≥3个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糖尿病高危高危很高危Ⅳ并存的临床情况很高危很高危很高危按危险分层,量化地估计预后
四、营养相关因素高血压具有比较强的遗传(占40%)倾向,遗传内因与后天环境因素(占60%)共同作用而发病。在环境因素中,与血压相关的营养因素主要有:
1.高钠、低钾膳食 高钠摄入可使血压升高而低钠摄入可降压,与之相反的是高钾可使血压降低而低钾摄入可升压。高钾低钠膳食对降压效果更明显。2.超重和肥胖 肥胖者高血压的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显著增高,BMI≥24Kg/m2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BMI与血压呈正相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