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非正式志愿者有序参与灾害公共危机管理建立非正式志愿者有序参与灾害性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随着公共危机形势的频繁发生,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积极参与危机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志愿者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别, 一般而言, 通过志愿者组织参与志愿服务的, 属于正式的志愿者;而没有通过志愿者组织参与志愿服务的, 属于非正式的志愿者。但由于非正式志愿者自身存在缺陷以及灾害性公共危机 (1) 的突发性、紧迫性等特征, 非正式志愿者在参与危机管理的过程中爆发出的志愿精神和暴露出的志愿服务无序问题同时呈现在国人面前。
一、 推进政府危机管理的程序
所谓公民有序参与, 就是指广大公民以合法有效的形式、通过科学化、制度化的渠道途径、有节制地自动参与政府危机管理活动的过程。如何使非正式志愿者在危机管理中扬长避短, 有序的参与危机管理从而提高志愿服务, 这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 非志愿者在处理灾难公共危机中的作用
1. 政府自身的局限性弥补了政府自身的局限性。在危机管理领域,政府自身
由于非正式志愿者具有自发性强的特征, 当地的志愿者反应相当迅速, 相邻区域的志愿者同样可以迅速的投入危机救援中, 这就弥补了政府自身的局限。“在危机管理领域, 由于政府自身在资源禀赋、人员结构、组织体系等方面存在各种先天性的局限性。因此, 在危机管理方面, 不管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灾害救助阶段, 还是在前期的危机预警、监控阶段, 都应当大力发挥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会结合紧密、公益性强等特点, 积极吸纳非政府组织加入危机管理的行列。”
2. 对危机管理的参
灾害性公共危机不仅在较大程度和范围内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而且还会导致社会混乱、经济衰退和秩序失衡, 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到危机管理中。“在汶川地震后, 来自全国五湖四海, 奔赴灾区现场的志愿者在一周之内, 高逾100万人。他们不是党政力量组织, 而是民间自下而上, 透过互联网和手机, 以小规模编队的方式, 临时组合, 却展示了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 也是最快速的一次民间动员。这支民间百万大军, 被选为亚洲周刊二零零八风云人物。”
3. 多元化服务组织
由于非正式志愿者来自五湖四海, 因此他们提供的志愿服务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而专业性强的组织只能提供专业服务, 涉及的服务范围比较狭隘。
(二) 志愿者的心理援助计划
案例:在汶川地震发生后, 刘猛组建的心理援助志愿团队于5月19日和其他400多名同行一起火速进入灾区。但是, 到达四川以后, 他们发现没有一个人来负责救灾志愿者的人力调配工作, 现场根本找不到接洽组织的影子;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不断赶来, 所有人聚集到一起, 站在人群中却显得茫然失措。大队伍散了, 刘猛和他的心理援助志愿团队40多个志愿者来到都江堰救灾的第一线, 决定成立一个心理援助志愿组织“全国心理援助联盟”, 对震后灾民开展灾后心理干预。刘猛带领的这支团队虽然被全国媒体报道很多次, 但是因为得不到注册, 此团队也得不到基金会的资金援助, 由于资金匮乏, 满腔热情的志愿者一个个离开灾区…… (资料来源:罗荣波, 《刘猛:不愿成为孤独的“志愿英雄”》, 《中国社会工作》, 2009年10月上期) 。
通过刘猛带领的心理援助志愿团队在汶川地震救治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我们不难发现, 非正式志愿者 (团队) 在灾害性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
1. 灾后确认的干预途径
灾害发生后, 很多临时赶赴现场的志愿者或团队聚集到一起却茫然失措, 不知道应该通过哪种途径参与到救灾当中。这些非正式志愿者之间没有信息共享, 团队与外界信息也不通畅, 缺乏一个共享的信息平台及时给志愿者发布信息。
2. 志愿者的聚集
很多非正式志愿者由于没有正式组织吸纳, 自己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缺乏正式的、制度化的参与渠道。从汶川地震发生后的5月中旬至5月底, 几乎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志愿者聚集在团省委、团市委、四川省红十字会和成都市红十字会门前, 等待登记与任务分派。志愿者数量的日益增长和公益组织弱小的吸纳能力之间, 存在较大的矛盾。
3. 志愿者的救济制度缺乏
汶川地震发生后, 出现了大量“身份不明”的志愿者和团队, 与正式志愿者或组织相比, 他们没有正规的注册登记, 在参与救灾的过程中得不到法律和资源保障。首先, 国家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中, 对志愿者的参与也有明确的规定, 但是关于志愿者参与救灾的相关规定基本是宏观方面的, 还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来保障志愿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其次, 资源捉襟见肘。非正式志愿者为灾区救援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但自身却缺乏救灾物资。并且由于“马太效应”的存在, 汶川地震中所有救灾物资大部分由政府或其他正式志愿组织, 如红十字会掌控, 而非正式志愿者所能运用的救灾资源屈指可数, 以至于他们的救灾工作时断时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