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防护体系研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莫高窟防护体系研究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由于它位于戈壁沙漠的广阔空间内,该洞穴长期受到沙害的影响。早在五代,风沙就已危及洞窟的安全。20世纪40年代,石窟最低层大部分埋没在沙中(图1)。自敦煌文物研究所(现敦煌研究院)成立以来,就把防沙治沙列为石窟保护的重点工作,并在制定《1956—1966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全面规划草案》时,把防沙工作列入石窟的保护、修缮工程项目中,先后在窟顶设立多种防沙试验工程。60年代初,制定过防沙规划,同时开展过小规模的防沙治沙实验,但效果不明显。80年代后期,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关注,并就莫高窟风沙环境治理作为双方合作的重点资助项目,先后在窟顶开展尼龙网工程阻沙、化学固沙和灌木林带防风固沙试验,取得明显效果。但是,风沙对莫高窟石窟文物的潜在危害依然存在。由于对莫高窟产生风沙危害的沙源问题认识不清,前期建立的各种防沙试验措施相对孤立,出现了在尼龙网周围的严重积沙(图2),及沙生植物幼苗和滴灌设施被流沙埋没等问题(图3)。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将对石窟构成新的危胁。本世纪初,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与敦煌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制定敦煌莫高窟风沙危害治理总体规划并通过专家论证,标志着莫高窟风沙危害 治理工作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适应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尽快制定一个全面、可行的防治莫高窟风沙危害的具体方案并付诸实施,已迫在眉睫。 1 设计沙环境的特点和保护体系的原则 1.1 沙山沙山 莫高窟地处敦煌盆地东南缘,东邻三危山,西接鸣沙山,洞窟开凿在宕泉河西岸南北走向的陡壁上,延伸1680 m,相对高度10~45 m,自上而下分为上、中、下三层呈密集型分布于崖体,现保存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石窟岩体为沙砾岩,主要为上更新统洪积戈壁组沙砾石层()和中更新洪积一冲积酒泉组半胶结砾岩()组成。酒泉砾岩是构成崖面的主体。该地层颗粒组成中砾石、砂和粘粒分别占70%、25%和5%。窟顶依地貌形态和地表组成物质可划分为砾质戈壁、沙砾质戈壁、平坦沙地和沙山。沙山系鸣沙山的东段,相对高度100~170 m,为一覆盖在基岩低山上的高大复合型沙山,沙丘类型以沙丘链、金字塔沙丘、复合型沙丘链为主。由于地处西北内陆腹地,常年受蒙古高压的影响,具有冬冷夏热,降水极其稀少,蒸发量巨大的典型大陆性沙漠气候特点。该区年平均风速为3.5 m/s,最大风速达21.2 m/s(2000年10月17日),年平均气温为10.6℃,历年绝对最高气温40.6℃,最低气温-21.5℃,最大日较差28.3℃,年平均降水量23.2 mm,多年蒸发量4 347.9 mm,为降水量的180多倍,平均相对湿度32.2%。三危山南部盆地地下水溢出汇集而成的宕泉泉水是莫高窟的主要水源之一,年径流量为4.1×106m3是莫高窟约53 hm2园林和窟区职工与游客卫生用水,以及崖顶鸣沙山前缘生物固沙的唯一水源。 1.2 沙物质向0.4方向的堆积 根据1990—2002年莫高窟崖顶气象站资料统计,该区的盛行风为偏西风和偏东风,频率最高、强度较弱的偏南风是莫高窟地区特有的局地环流一弱山风。偏南风频率为43.93%,偏西风23.11%,偏北风17.50%,偏东风15.46%(图4)。输沙强度(实测值)依次为26.3%、32.0%、11.3%和30.4%。南风和西南风是主害风之一,可使南部沙丘沙及沙砾质戈壁地表的细粒物质进入窟区堆积,或使崖面产生风蚀,露天壁画被打磨,严重时沙尘卷入洞窟,磨蚀壁画和塑像。西风和西北风可将鸣沙山的沙特别是沙山前缘沙丘及平坦沙地和沙砾质戈壁上的沙吹至崖面以至进入窟区堆积,是当地的主害风。据测算,每年偏西风从鸣沙山前缘沙丘及平坦沙地向窟区输送的沙物质达11 936 m3,这还不包括广阔沙砾质戈壁面的就地起沙。东风及东北风对长期堆积于崖面及窟顶沙砾质戈壁上的大量积沙,具有一定的反向搬运能力。但这种多风向对沙物质的往复搬运过程,也给防沙工程的设置带来一定的困难。偏北风,频率低,强度弱,对莫高窟的危害不大。 莫高窟的风沙危害主要表现为两组主害风一偏西风和偏南风形成的风沙流,造成窟区大量积沙,窟顶崖面风蚀和洞窟内壁画、彩塑的风尘磨蚀。根据1972年6月和1985年6月同一季节不同年代的两期航片的对照测算分析,鸣沙山向莫高窟方向年移动的速度为3~9 cm,平均为6 cm。沙山前缘的小沙丘向窟区方向年移动速度也仅为0.84~0.60 m,年平均速度为0.26 m。移动速度都极小,属慢速一稳定型,对莫高窟的危害都不大。 1.3 防沙沙治理念的界定 依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与敦煌研究院合作编

文档评论(0)

lgjllz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