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鸡公山遗址发掘简报.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北荆州鸡公山遗址发掘简报 1 鸡公山旧石器遗址的发掘与保护 鸡公山遗址位于湖北省荆州区荆州区枣北村,1984年发现。遗址西南距荆州城约5km,南距汉代古郢城北垣500m,西北距楚故都纪南城约5km(图1)。当时由荆州博物馆有关人员配合江陵县文化馆进行全县文物普查,先在荆州城西的太湖砖瓦厂发现打制石器。后由县文化馆张思松提供线索,荆州博物馆陈跃钧、刘德银、院文清等到鸡公山调查,发现数量众多的旧石器,并找到原生地层。该项发现受到文物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高度重视。1987年,江陵县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保护范围。 1990年底,湖北黄石至宜昌的高速公路工程开工,位于公路北侧的鸡公山旧石器遗址被划入取土场的范围。为了在工程取土破坏之前取得原始的科学资料,荆州博物馆与北京大学考古系于1992年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对鸡公山旧石器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这次发掘的主要成果是:首先在原来发现的砾石石器文化层之上,又发现含小型石片石器的另一套文化堆积;进而在属于下文化层的4B层表揭露出保存完好的早期人类活动面。 鸡公山遗址附近保存有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在旧石器遗址发掘开始之前的一年多时间里,已经发掘清理了1200多座不同时代的古墓葬。鸡公山旧石器堆积就有多处被历代墓葬所打破,尤其是一些春秋至汉代规模较大的墓葬。这些墓葬被发掘清理之后,在墓坑剖面上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旧石器文化层。根据了解到的堆积情况,首先在遗址近中心部分布探方T1—7。目的是要在筑路工程所规定的期限之前,将遗址的主体部分发掘完毕,获取该遗址的基本资料。随着发掘工作的展开,认识到鸡公山的旧石器遗存属于原地埋藏,先期揭露范围内清理出的平面应系早期人类的活动面。为了解活动面的分布范围与整体结构,进而继续向周围扩方。扩方编号为T8—18(图 2)。整个发掘面积达467m2。 鸡公山旧石器文化的发现,引起素来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当地政府与各级文物管理部门的关注。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先是与公路工程指挥部协调,延长抢救性发掘的时间,以便获得更多的资料。进而邀请有关专家亲临现场考察论证,将这处保存有早期人类活动遗迹的重要遗址原地保护下来。使这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存的还有很多文物考古专家。他们不辞辛苦,赴发掘工地详细考察,进行科学论证,多方奔走呼吁,为保护鸡公山遗址做出重要贡献。 从1993年初起,鸡公山旧石器遗址由抢救性发掘转入全面保护阶段。保护工程由荆州博物馆主持实施,先后完成征用遗址保护用地、修建保护围墙、门房及遗址保护大厅等。随着这些工作的完成,1999年夏季,因保护工程施工已停顿多年的发掘工作又得以继续。在继续工作之前,我们首先对1992年的发掘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并选择较具代表性的T7和T18探方发现的石制品进行分析统计,现将有关情况简要报告如后。 2 汉学分析的遗迹 鸡公山遗址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长江左岸。西北紧邻长湖的一小支汊,南距长江河床约8km。鸡公山虽有山之名,其实却只是一高出周围仅数米的小土岗。南北长约500m,东西宽仅百余米。土岗可能是原来长江的二级阶地残余部分。旧石器遗存主要分布在土岗中部偏西侧,是土岗的最高处,与周围的水田的相对高差约7m左右,海拔高度为38.5m。 根据发掘情况,并结合工程取土剖面观察,鸡公山遗址的地层堆积如下(图3)。 1层 浅黄色表土,厚度为0.1—0.2m。当地村民介绍,由于早年平整土地,在此层之上,还有1—2m厚的堆积已被挖掉。据对附近尚保留完整剖面的观察,被挖掉的部分应为灰褐-黑褐色粘土层。 2层 黄色亚粘土,在发掘区保留较薄,最厚处尚不足半米,可分成两个亚层: 2A层 浅黄色亚粘土,含数量较多黑色片状锰膜,且多富集于石制品之下,发现有数量较多的小型石片石器,厚度约0.1—0.2m; 2B层 黄褐色亚粘土,与2A层的界限不明显,呈逐渐过渡,包含物同上,但石器数量很少,厚度约0.2—0.3m。 3层 红褐色亚粘土,致密,亦含较多的锰膜,不含文化遗物,厚度约0.2—0.3m。 4层 红褐色亚粘土,含较多呈大片状锰膜,土质致密坚硬,含数量众多的砾石石器,厚度约为0.5—0.8m;按石器的分布状况,还可以划分数个小层。其中4A层已发掘完毕,现已清理完毕仍保留在遗址现场的活动面为4B层面。 本次发掘至此活动面即停止。但从已发掘的墓壁剖面观察,4B层之下至少还可以分出另一亚层。另外在发掘区南侧取土形成的剖面上还可以见到在4层之下还有另外两层。 5层 与4层呈逐渐过渡状态,主体部分为纯净的红褐色亚粘土,不见文化遗物,厚度为1—2m。 6层 褐色细砂,出露部分为6—7m,据当地村民打井时发现,再向下10余米,才可见砾石层。 在发掘区从2B层黄色亚粘土到3层红褐色亚粘土之间为逐渐过渡,但在遗址附近的剖面上可以观察到在黄色亚粘土层与红褐色亚粘土

文档评论(0)

lgjllz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