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班戈地区白垩系蛇绿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docxVIP

西藏班戈地区白垩系蛇绿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藏班戈地区白垩系蛇绿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班公湖—引言 西藏高原的一系列记录,从北向南逐渐转变为新时代,从记录到新时代。松潘—甘孜地体沿昆仑—秦岭缝合带于晚二叠世与昆仑地块拼合。羌塘地体沿金沙江缝合带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增生到松潘—甘孜地块。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的拼合,亦即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形成,从东部开始,从东到西由老到新;东部的拼合时间是早侏罗世/晚侏罗世,至中白垩世西部拼贴完成。西藏高原最终形成于始新世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与拉萨地块拼合。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大致沿着南东东100°方向延伸,宽度15~20 km,穿过西藏中部。但在藏东地区缝合带转向南南东方向归入怒江带。沿缝合带有晚三叠世—中侏罗世蛇绿岩发育。侏罗系主要为海相沉积,白垩系为海相与陆相互层层序,新生代沉积主要为陆相。 本文通过班公湖—怒江带白垩系岩性岩相特征、沉积环境分析,探讨物源、搬运和沉积体系,进而讨论沉积作用所反映的构造背景。 1 下白垩统郎山组 白垩纪地层在整个西藏地区都很发育。白垩系沉积类型复杂,海相和陆相地层都有发育。研究区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层分区的班戈、比如—洛隆分区。区内白垩系层序发育齐全,包括下白垩统底部川巴组(K1c)、多巴组(K1d)、郎山组(K1l)和上白垩统江巴组(K2j)。其沉积特征分述如下(图1)。 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川巴组川巴组由互层状黑色页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组成,中间夹多组煤层,层序中夹有蚀变玄武岩和安山岩。属于典型海相沉积层序,含珊瑚、腹足和双壳类化石:Euphylloceras,Lterolytoceras,Neocomites and Thurmanniceras;Montlivaltia caryophyllata,Placotrochus cf.texa-nus。其中的煤系沉积形成于海岸沼泽环境。 下白垩统多巴组多巴组沉积岩层厚度大于1 300 m,以陆相碎屑岩为主,夹含海相动物群(Orbitolinasp.)的钙质砂岩,说明存在海侵夹层。关于该套层序的沉积相研究,以往把细粒陆源碎屑岩解释为泛滥平原相。笔者此次通过整个沉积层序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分析,认为它们是一套从冲积扇到河流相和冲泛平原的相序列组合。层序下部的砾岩分选性和磨圆度差、以次棱角状和棱角状为主,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低;砾石成分复杂有燧石、石英岩、火山岩、砂岩、粉砂岩和灰岩等(图2),以冲积扇相为主,夹辫状河流相沉积。层序中部的碎屑粒度降低、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略有升高,层理发育表现为牵引流特征,属冲积相和泛滥平原相沉积。多巴组上段为泥质岩和凝灰岩,水平层理发育,为湖相沉积。多巴组顶部为潮间带和潮坪相沉积(图3),在EL 89°39′、NL 31°28′剖面处笔者鉴定出含skolithos的、分选性很好的砂岩,属典型潮间带沉积,与其互层的泥岩中含Orbitolinasp.,Columnorbitolina tibetica。 下白垩统郎山组郎山组位于多巴组之上,厚度700~900 m,由海相灰岩(“郎山灰岩”)构成。建组剖面为班戈县多巴地区西南的郎山。郎山灰岩主要是浅海相生物礁灰岩(补丁礁),块状厚壳蛤灰岩、园笠虫灰岩夹含生物泥岩,主要化石类型为园笠虫(Orbitolinaspp.)、固着蛤(Radiolitessp.)、菊石(Leymeriellasp.)珊瑚(Dictuophyllia colliglli.) 和介形虫(Schuleridea bernouilensis)。生物地层时代相当于Aptian--Albian可能有部分Cenomanian 分子(Smith and Xu, 1988; Yinet al., 1988)。沉积环境属于有补丁礁的极浅海相和礁后泻湖相(Leederet al., 1988)。 据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3)、Leeder等(1988), Smith和Xu (1988)的资料,郎山组最丰富、最具时代意义的化石是园笠虫类。多巴组大量出现的Columnorbitolina等分子,在郎山组不再出现,说明郎山组的时代下限为晚Aptian。Smith和Xu (1988)认为郎山组最晚期的动物群可能包括Cenomanian分子。 上白垩统江巴组(或竟柱山组) 竟柱山组是1973年西藏地质四队在班戈县竟柱山建组命名的。该组由紫灰色、紫红色复成分砾岩组成,不整合与下伏郎山灰岩之上,同时被上覆下第三系牛堡山组不整合覆盖。砾岩层中含若干灰岩夹层,其中产晚Cenomanian园笠虫(Orbitolina concava)。竟柱山组中发育有安山岩夹层,其同位素年龄83 Ma,相当于晚白垩世Campanian底部。在狮泉河地区发育的江巴组不整合于郎山灰岩之上,与竟柱山组属于同一构造层,岩性主要为安山岩、玄武

文档评论(0)

lgjllz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