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与中华文明.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花卉与中华文明 中国被称为“世界花园之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种类起源地。花卉的种植历史悠久。花卉文化也随着历史的跌宕起伏而不断发展。素有赏花、品花、赞花等传统的花朝节始见于春秋时期,兴盛于唐宋,而衰落于清末民初,花神的形象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迁。花神文化和花朝节传统作为中国花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急需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 一、 花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 “美丽”之“华” 花与中华文明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明确提及的植物种类有150种之多,其中属于花卉范畴的达132种。经笔者统计,在《诗经》305篇诗歌中,共有7篇出现了“华”字,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桃之夭夭,烁烁其华”。此“华”同“花”。《康熙字典》释义:“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见于书,晋以下书中间用花字,或是后人改易……而五经、诸子、楚辞、先秦、两汉之书,皆古文相传,凡华字未有改为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馀,颁之远近,以为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晋以下之新字乎。”古人以有“美丽而有光彩的”和“繁盛”之意的“华”来指代自然界中客观实在的“花”。《说文解字》释义:“华,荣也。凡华之属皆从华。”而“夏,中国之人也。”中原民族古称“华夏”,“中华”为“中国”与“华夏”的合称。因此,从一定角度可以说,中华民族是“花的民族”,华夏儿女是“花的儿女”。 (二) 花的情感体验 自古以来,花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花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华文明的进程紧密联系。笔者将人们对花卉的认知过程分为3个层次:(1)敬畏与崇拜。远古人类敬畏变化莫测的大自然,并对生殖强烈崇拜,而花卉以其春华秋实、草枯木荣的生命轮回与流逝,显示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生殖力,得到人类的敬畏与崇拜。(2)利用与开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花卉的实用性功能被放大,例如药用、饮食、配饰、花香,以及花卉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与发展,使得花卉充分融入人民生活之中。(3)审美与象征。人民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由欣赏花之色、貌开始,融入自我主体情感意趣,在审美过程中体悟出花卉代表的精神、气质、品德,即花品,进而赋予其人格化的象征意义,获得了“花之神”的独特生命意蕴。“傲骨贞姿,见之于梅;静雅慎独,见之于兰;清廉无染,见之于莲;孤禀劲节,见之于菊……”梅、兰、竹、菊为“花中四君子”。更有宋代张翊在《花经》中以“九品九命”品评花卉,其中梅、兰、牡丹为最高的一品九命。 “人不善赏花,只爱花之貌。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花貌在颜色,颜色人可效。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这段话出自宋代邵雍《善赏花吟》,生动地描绘了人对花卉的认知,经历了由“物”蜕化为“人”,再由“人”羽化为“神”的转变过程。这段对花的感悟与笔者划分的人类认知花卉的3个层次是如此精细巧妙的对应,真是“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古人正是在不断认识、欣赏、感悟花的过程中,逐步积淀、丰富了中国花卉文化,花的人格化乃是其中的核心精神和最高境界。 二、 花神文化 (一) 封健康的男性花神 花卉被人格化,并逐渐走向神化,从而有了“花神”的称谓。古希腊神话中有花神弗洛拉掌管世间所有花卉,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花神。在中国传说中最早的花神是女夷,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鸟、草木。”而根据佛教故事,民间封迦叶为总领百花的男性花神。此外还有道教上清派开派祖师魏夫人及弟子花姑是花神的说法。很多历史、传说中乃至于文学作品里的美丽女子,因其喜爱某一种花卉,并流传下与此种花卉相关的风雅韵事,因而被文人雅士赋予花神的名号,并司职掌管此花,例如杨贵妃为杏花花神、西施为荷花花神等。文人雅士中的代表人物也因对某一种花卉的钟爱,创作赞美花卉的诗词文章,并借花表达个人的审美情趣、人格气节,他们也被尊为花神,例如李白为牡丹花神、陶渊明为菊花花神。明末黄周星在《将就园记》中说:“有花神,主祀百花之神,而以历代才子、美人配享焉。”正是这些在民间深受尊敬、同情和喜爱的人物,成为特定花卉的象征,最终被奉为花神,其美丽形象或高尚的道德情操也随花神文化的流传而得以传承和弘扬。 (二) 月令与花月令 在传世的明清瓷器、木雕等文物,以及很多古老的年历、年画等民俗工艺品中有很多题材涉及花神,其中出现最多的题材是“十二花神”。谈到“十二花神”,首先要解释“月令”和“花月令”。所谓“月令”本意是指农历某月中的气候、时令。民间将天象、物候等自然规律及祭祀礼仪、农业生产操作、人民生活习俗按月归类总结,而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将这些规律和活动定为政令以施行。正如汉代蔡邕在《月令篇名》指出:“因天时,制人事,天子发号施令,祀神受职,每月异礼,故谓之月令。”最早的月令相传源自夏代的《夏小正》,据研究《夏小正》原书为十月历。而影响最大

文档评论(0)

187****720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