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兰曼看包装的印度语文学
1919年1月,陈晨在伦敦大学的文科研究院学习,直到1921年8月离开美国,在德国白林大学学习。在哈佛期间, 陈寅恪曾师从C.兰曼 (Charles Rockwell Lanman, 1850-1941) 教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 并在此基础上研读佛经。俞大维在谈到陈寅恪的学术思想时曾说:“寅恪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 随Lanman学习梵文与巴利文二年, 在德国柏林大学随Lueders学习梵文及巴利文近五年。回国后, 在北平, 他又与钢和泰 (Baron A.von Sta?l-Holstein) 继续研究梵文四五年。前后共十余年, 故他的梵文和巴利文都特精。”1作为陈寅恪研习印度语文学的起点, 哈佛大学时期无疑为他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于这一段历史, 此前有关陈寅恪的研究和传记大多采用吴宓日记和自编年谱的从旁记录。本研究旨在整理陈寅恪在哈佛大学的相关档案, 尝试性地重构他在哈佛时期的经历与学术思想。1
一、 在德国持续学习的时间
陈寅恪先生在《第七次交代稿》中简要记述了赴美入哈佛大学的经过:“一九一八年冬, 由上海启程, 本拟重赴德国, 因第一次欧战尚未完全结束, 遂先赴美国……1919年到美, 入哈佛大学”。2陈寅恪的二哥陈隆恪曾于1918年12月22日作《十一月二十日, 六弟将自沪之美国, 晨起寄怀》, 据此可以推测陈寅恪大约是在1918年12月底从上海启程赴美。3
根据陈寅恪在哈佛大学的成绩单显示, 他正式的注册日期是1919年1月29日, 入文理研究院所属“历史、政府与经济学部” (History, Government, and Economics) 。4当时自上海前往美国东北部城市波士顿, 需要先乘船抵达美国西海岸港口城市, 然后坐火车横穿北美大陆。若计算停顿休整, 这个旅程大约需要近一个月时间。5根据以上有关陈寅恪行程的材料可以推知, 他赴美的行程安排应当比较紧凑, 很可能是在1月29日前几天才抵达麻省剑桥。
另外, 哈佛大学在1918-1919学年的学制也与目前有所不同。当时哈佛大学将一学年分为秋季、冬季和春季三个学期, 外加夏季的假期或暑期学校。1918-1919学年的第二个学期, 即冬季学期是从1919年1月2日开始, 到3月20日结束。6因此, 陈寅恪登记入学之时实际是在整个学年的中段, 且已经过了第二学期的正式开学时间。
如前所述, 陈寅恪自述本打算再次前往德国留学, 但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未尽, 于是先往美国。从其话语间不难读出, 他有意将赴美作为一时的权宜之计, 最终目标还是要重返德国求学。实际上, 在1917年8、9月间, 陈寅恪便已获得湖南省留美学费余款的官费资助, 受委派与其他二人前往美国“研究考察教育财政事宜”。7此时的欧洲国家激战正酣, 实不宜前往留学。但是, 当陈寅恪于1918年12月底启程赴美之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于11月11日停火, 德国宣告投降, 欧洲国家的重建议程即将开启。随着战争的结束, 陈寅恪重回德国求学之路似乎也逐渐明朗起来, 此时再以官费赴美则更添一层观望、过渡之意。此外, 陈寅恪于1918-1919学年中段入学后, 在整个学年仅选修两门课程, 且都与德国有关, 分别是德语类课程“歌德之《意大利游记》”和历史类课程“现代德国史”。8从这样的课程选择可见, 初入哈佛的陈寅恪并没有久留美国之意, 他显然是在为重返德国积极地做着准备。但是, 陈寅恪最终却在美国学习了两年半时间, 于1921年夏天再赴德国。其背后具体的原因或已不易探明, 但是从哈佛大学所藏档案来看, 陈寅恪之所以改变学习计划, 与兰曼教授有着密切联系。
二、 中国学人与兰曼教授的关系
兰曼是哈佛大学的印度语文学教授。他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 在W.惠特尼 (William D.Whitney) 教授指导下学习梵文, 并于1873年获得博士学位。此后, 他前往德国继续师从R.鲁特 (Rudolf Ruth) 研修印度语言。1876年, 他返回美国, 任教于新创立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四年后, 兰曼出任哈佛大学梵文教授, 直到1926年退休。他还曾于1888年前往印度进行一年的游历和研究, 并带回500册左右的古印度文书籍和手稿。兰曼于1889-1890年担任美国语言学会 (American Philological Association) 主席, 1907-1908年间和1919-1920年间又两度被选为美国东方学会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主席。兰曼从1891年开始主编《哈佛东方丛刊》 (Harvard Oriental Series) , 译介了大量印度文学、宗教与哲学典籍。他在1888年出版的《梵文读本》 (Sanskri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