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种植结构变化对农业需水的影响.docxVIP

华北平原种植结构变化对农业需水的影响.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华北平原种植结构变化对农业需水的影响* ? ? 张雅芳, 郭 英, 沈彦俊**, 齐永青, 罗建美,3,4 华北平原种植结构变化对农业需水的影响* 张雅芳1,2, 郭 英2, 沈彦俊2**, 齐永青2, 罗建美2,3,4 (1.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石家庄 050024; 2. 中国科学院农业水资源重点实验室/河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石家庄 050022;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4. 河北地质大学土地资源与城乡规划学院 石家庄 050031) 不同种植结构下的农田需水研究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域灌溉方案的重要依据。为了定量估算华北平原种植结构变化对农业需水的影响, 本文基于MODIS NDVI数据和TM/ETM遥感影像提取了2002年和2012年华北平原主要作物类型及其种植面积, 同时基于作物系数法计算了华北平原7种主要作物需水量, 分析了华北平原种植结构变化对作物需水的影响。结果表明: 2002—2012年, 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减少60.7万hm2。其中, 种植面积明显减少的作物分别为冬小麦-夏玉米(-43.18万hm2)、棉花(-32.43万hm2)、水稻(-9.3万hm2)和春玉米(-4.9万hm2), 种植面积增加的作物主要是林果(+16.61万hm2)和蔬菜(+12.6万hm2)。2002—2012年, 华北平原主要作物的总需水量从742.7亿m3下降至695.5亿m3, 共下降6.37%。其中, 需水量减少的作物类型为冬小麦-夏玉米(-35.41亿m3)、棉花(-24.31亿m3)、水稻(-7.48亿m3)和春玉米(-2.1亿m3), 需水量增加的为林果(+11.24亿m3)和蔬菜(+10.71亿m3)。从空间分布来看, 华北平原作物需水量整体呈减少趋势, 仅在河北平原、鲁西北以及滨海平原靠近城市周边的区域呈增加趋势, 其中滨海平原需水增加量最大。华北平原由于作物种植面积减小引起的作物需水减少量达44.7亿m3; 由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引起的作物需水减少量为2.5亿m3。种植规模的减小是华北平原作物需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华北平原; 遥感提取; 种植结构; 种植面积; 作物需水量 华北平原东临渤海, 西抵太行山, 北起燕山, 南至黄河, 地理位置为112°30′~119°30′E, 34°46′~40°25′N,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平原和黄河以北的豫北、鲁西北平原区, 面积约14.1万km2[1]。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 农业用水需求量大而利用效率低[2]。农业用水占总水量的70%以上, 其中有75%以上来自地下水, 该地区地下水超采现象十分严重[3],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威胁该区域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4]。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华北平原经历了从传统的旱作农业向灌溉农业的转变, 随着灌溉条件的改善, 种植制度从两年3熟、三年4熟或一年1熟为主逐渐形成了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为主的高强度灌溉农业生产模式, 低需水量作物大幅减少, 蔬菜、水果等高需水量作物大幅增加, 种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5]。种植结构转变导致的超规模、高强度的生产模式是灌溉农业消耗地下水的根源所在。因此, 明确该地区不同类型农田需水量, 对开展节水农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域灌溉方案、保护有限的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作物需水量作为衡量农作物水分供应状况的一种指标, 是研究一个地区的农田水分平衡的重要参数[6]。目前, 国内外基于作物需水量估算的研究已取得较多成果。李春强等[7]利用河北省84个地面气象站的资料, 计算了河北省主要作物冬小麦和玉米1965—1999年的需水量, 得出冬小麦和玉米的需水量在过去35年呈减少趋势。遆晋松等[8]利用华北棉区47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 通过SIMETAW模型分析1986—2015年棉花(spp.)生育期需水量及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 近30年来, 棉花生育期需水量呈减小趋势, 6—8月棉花需水量最大。Luo等[9]利用CROPWAT模型模拟了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夏玉米、棉花、谷子()和大豆()的需水量, 得出近50年来主要农作物生育期平均年需水量为114.68km3。白志杰等[10]基于统计数据结合作物模型和蒸发皿法估算了小麦、玉米、蔬菜、林果等作物的需水量, 分析了雄安新区上游1986—2015年农业种植结构及农业需水的时空演变趋势。冯慧敏等[11]分析了华北平原粮食作物需水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 结果表明粮食作物需水量与年均最高气温之间存在较强相关关系。Abdul Karim等[12]利用遥感和FAO56作物水分模型对位于印度卡纳塔克邦的水稻()作物需水量以

文档评论(0)

科技之佳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科技赋能未来,创新改变生活!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1073104000017
认证主体重庆有云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2176858X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