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的物色论与桐城派文论声色观的比较.docxVIP

《文心雕龙》的物色论与桐城派文论声色观的比较.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文心雕龙》的“物色论”与桐城派文论“声色观”的比较 ? ? 叶当前 (安庆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物色》篇是《文心雕龙》研究的一个热点,位置问题、心物关系、风景与文学的关系、感物论、创作论、物与色的关系等领域均有研究。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范文澜《注》说物色犹言声色,很容易联系到桐城派的“声色”理论。然而,细读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声色”篇,发现刘勰“物色”与姚氏“声色”区别很大,故稍作比较如下。 一、物色与节物 《文选》“赋·物色”类李善注:“有物有文曰色。风虽无正色,然亦有声。《诗》注云:‘风行水上曰漪。’《易》曰:‘风行水上,涣。’涣然即有文章也。”[1]581李善理解的“物色”为偏正结构,即物的色,有形之物因有文彩而有色,无形之风因行于水上而化声为形,故亦有色。赋主铺排模状,重点在体物,《文选》“赋”的“京都”“纪行”“游览”“宫殿”“江海”“物色”“鸟兽”等类均有体物的成分在里面,只不过有些是自然景物,有些是人造景观,有的是气候节物,有的是动植物。“物色”类所选宋玉《风赋》、潘岳《秋兴赋(并序)》、谢惠连《雪赋》、谢庄《月赋》等四篇,所及之物不包括江海、鸟兽等自然风景与动物,正是李善注所谓“四时所观之物色”[1]581,属于气象节物一类。 《文心雕龙·物色》开篇所及物色均为因气候变化而形成的动态节物,故谓“物色之动”,“四时之动物”,关键在“动”字上,其“物色”是指四时气候与物的动态关系下产生的“色”。如:“阳气萌”对应“玄驹步”,“阴律凝”对应“丹鸟羞”,“岁献发春”对应“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对应“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对应“阴沈之志远”,“霰雪无垠”对应“矜肃之虑深”[2]693。“步”“羞”“畅”“凝”“远”“深”等都是动态词,微虫鸟兽乃至人,或行动、或情动,都因气象变化而变动。王元化《释〈物色篇〉心物交融说》将“物色”纳入创作论,从主客二分角度辩证分析外境与创作主体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指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须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二语互文足义。气、貌、采、声四事,指的是自然的气象和形貌。写、图、属、附四字,则指作家的模写与表现,……其意犹云:作家一旦进入创作的实践活动,在模写并表现自然的气象和形貌的时候,就以外境为材料,形成一种心物之间的融汇交流的现象,一方面心既随物以宛转,另一方面物亦与心而徘徊。”[3]90既抓住自然气象与形貌变化的关系展开阐释,又关注创作主体随物宛转的动态模写,还进一步揭示灌注主体生气的物象的文学效果,提纲挈领,直指要害,将刘勰“物色”理论推向现代文学理论的高度,尤其是“气象”一词,恰切指示了刘勰“物色”观的外延,拉近了“节物”与“物色”的距离。 潘岳《射雉赋》写“青阳告谢,朱明肇授”的四月初茎曜新、陈柯改旧、天泱泱垂云、泉涓涓吐溜、麦渐渐擢芒、雉鷕鷕朝鸲,均着眼于春夏之交的季节变换引起物象变化的动态,故徐爰注:“此以上序节物气候。”[1]416陆机《拟明月何皎皎》“踟蹰感节物”的“节物”正指明月、凉风、寒蝉等秋季物象,是独特气候影响下的独特物象[4]316。张协《洛禊赋》在铺写上巳日自然风情后总结为“美节庆之动物”[5]69,虽以三月三日为节庆,但更突出春天气象的变幻,可作节物的别解。可见“节物”是六朝固有概念,刘勰虽不用此词,但《物色》篇总结《诗经》写景物长于“以少总多”地状写节候变化下的植物、动物、天文、气象等,提出“凡摛表五色,贵在时见”的观点。范《注》解释“时见犹云偶见”[2]696;吴林伯则谓“时”是“应时”的意思,“见”同现,乃“出现”的意思,以“应时出现”对译“时见”[6]896。吴氏释义似更胜。“时见”一词,抓住了物象因季节而变的动态性特点,更符合刘勰“物色”观。从这个意义上看,刘勰是熟悉“节物”概念的。 因为节物易变,所以其色难摹,体验感悟,唯在感兴。故《诗三百》篇的作者往往抓住灵光闪现的刹那,以少总多,便能情貌无遗。至于屈原《离骚》则开始触类而长,重沓舒状;司马相如等人的汉赋则丽淫而句繁,正如范《注》所谓:“状貌山川,皆连接数十百字,汉赋此类极多,所谓字必鱼贯也。”[2]696这样写作,延宕节物变幻的时间点,便只能向精细化发展,乃至近代文人“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印(疑作即)字而知时也”,从字里行间便可看到四时气象下的节物风貌。由少而多,由简而繁,由质而绮,节物写作虽然不断发展,但万变不离其宗,需始终抓住气象影响下的节物展开描写。故“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2]694,尚简、更新应是节物写作的重要原则。 郭绍虞、王文生、王运熙等皆指出《时序》论述的是文学与时代(社会政治)的关系,《物色》论述的是自然景

文档评论(0)

科技之佳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科技赋能未来,创新改变生活!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1073104000017
认证主体重庆有云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2176858X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