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PQVPN:抗量子计算攻击的软件VPN设计
?
?
杨亚涛 ,赵若岩 ,常 鑫 ,郭 超 ,肖 嵩
1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北京 中国 100070
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西安 中国 710071
1 前言
抗量子密码又称后量子密码(Post Quantum Cryptography)。2015 年8 月,美国国家安全局公开提出美国国家安全系统目前使用的NSA Suite B 将逐步向后量子密码算法升级。2016 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向全球范围内征集后量子公钥密码算法标准,共有25 个国家和地区的密码学家参加了此次征集活动。截至2018 年,共收到82 份方案。2019年初,NIST 宣布26 个方案进入第二轮评估。2020 年7 月,NIST 公布了第三轮的7 种候选算法和8 种备选算法。如表1 和表2 所示。
表1 第三轮候选算法Table 1 Candidate algorithms for the third round
Open Quantum Safe 项目是美国一个研究后量子密码学的开源项目。该项目的主要工作路线为liboqs算法库的开发并将后量子算法集成到协议和应用程序之中,其中包括广泛使用的OpenSSL 库。
2019年,微软研究员Douglas Stebila等人研究了把后量子密码算法融合到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协议和SSL(Secure Sockets Layer)协议中的几种实现方案[1]。同年微软研究员Christian Paquin 开发了包含后量子密码的TLS 框架,并测试了几种后量子密码算法对TLS 连接建立的性能影响[2]。
2020 年,Sebastian Paul 等人针对工业网络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CPS)的后量子安全问题提出了将后量子密码集成到工业协议开放平台统一架构中,并进行了方案实现和性能评估[3]。Lo?s Huguenin-Dumittan 等人则对进入NIST 第二轮竞赛中的几种算法提出了明文检查攻击(PCA,Plaintext Check Attack)和针对基于秩的RQC 的KR-PCA 攻击[4]。同年,在研究硬件平台方面,Lukas Malina 等人评估了NIST后量子密码候选算法在特殊硬件平台上实施的适用性,主要关注了在受限平台和快速硬件加速平台上的性能[5]。Brian Koziel 等人则研究了NIST 第三轮中密码算法的关键运算如何在硬件中实施有效加速[6]。
2021 年,潘彦斌等人提出两种纯密文攻击思路,并证明在推荐参数下,NIST 竞赛中的候选算法Compact-LWE 是不安全的[7]。Manohar Raavi 等人则针对入围的公钥签名算法比较了其安全性和相应性能,提供了后量子密码设计的安全比较规则、性能分析以及综合分析参考标准[8]。Ward Beullens 针对UOV 和Rainbow 签名方案提出了适用于UOV 和Rainbow 的相交攻击以及仅适用于 Rainbow 的矩形MinRank 攻击,证明了这两种签名方案存在安全缺陷[9]。Thomas Prest 等人则对后量子密码学的知识状态系统化,将经典和后量子密码方案转化为若干个范式[10]。杨亚涛等人在文献[11]和[12]中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RLWE 困难问题的后量子攻击密钥协商协议和双向认证密钥协商方案INAKA。李子臣等人基于格理论环上误差学习(Ring Learning with Errors,RLWE)问题使用Peikert 式误差协调机制构造了一个C/S 模式下的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PAKE),并使用Java 在Eclipse 平台上进行了此协议的模拟实现[13]。
虚拟专用网(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于1990 年代中期首次创建和部署,旨在远程节点之间建立一个加密的网络隧道,允许应用程序流量通过该隧道跨越不安全的中介网络传输[14]。
量子计算将在未来成为现实。文献[15]中指出,目前主流SSL VPN 的安全性依赖于SSL 协议中身份认证算法、密钥协商算法、信息加密算法的复杂度。随着量子计算的出现,现在所使用的传统密码算法正面临被破解的风险。此外,Sultan Almuhammadi 等人揭示了现有VPN 系统正面临Web 指纹攻击的威胁[16]。
2015 年,Aymen Ghilen 等人建议在隧道两端的OpenVPN 部署用于密钥交换和身份验证的量子协议,以实现VPN 隧道通信安全性能的提升[17]。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