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沟水电站岸坡深部裂缝发育规律与变形特征.docxVIP

瀑布沟水电站岸坡深部裂缝发育规律与变形特征.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瀑布沟水电站岸坡深部裂缝发育规律与变形特征 1 区域地质背景 瀑布沟水库位于四川省汉源县和甘洛县交界处的大河中游(石棉以下),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和横断山的过渡带。这是四川和云南北部构造带的三个主要构造区:北部、东部和南部。它属于扬子平台西部的第二个造区带。该区域的断裂结构以南北走向为主,同时位于南北方向和东部的断裂带中。1981年经四川地震局鉴定,瀑布沟水电站地震基本烈度定为Ⅶ度。大渡河干流横切山地形成三大峡谷,他们依次是汉源峡、金口峡和峨边峡,大渡河在此呈几字形弯曲,两岸有羽状水系的多条支流汇入,他们都以嶂谷地貌为特色,构成一个复杂的峡谷地貌系统。 瀑布沟水电站库首段处于南北向的汉源—昭觉断裂与宜坪—美姑断裂所切割的相对稳定的瓦山断块上,属高山峡谷型地貌,两岸谷坡陡峻,基岩裸露。在库首右岸发育有两个拉裂变形体,其岸坡内部发育有深部裂缝,这些裂缝的发育深度上超出工程经验中边坡岩体卸荷带范围。 2 边缘地质环境 2.1 顺等高线方向坡面形态 瀑布沟水电站库首段为“V”型峡谷地貌,河道总体呈南东向深切弯曲延展,谷底狭窄,河面宽60~120m,两岸谷坡陡峻,坡度约40°~60°,崖状地形发育,两岸支沟稀疏而短小,都因远远赶不上主河道的下切速率而形成悬沟,河谷阶地极零星。右岸为河流凹岸(侵蚀岸),主河床偏向右岸。顺等高线方向坡体呈槽脊相间的梳状地貌形态,横向沟谷切割深度为10~35m。在垂直向上可将岸坡分为上、下两个地貌单元:下部地貌单元从河床河水位至850.00m高程,高差约180m,谷坡坡度一般大于40°;上部地貌单元850m高程以上,谷坡一般20°~35°,其中850~870m和970~1020m高程为两级开阔平台地形,分别为Ⅳ、Ⅴ级河流阶地,曾属早期河流流经之地,呈现出开阔宽谷或“U”型河谷地貌形态。 2.2 前震旦系浅变质玄武岩岩石学特征 库首右岸边坡主要岩层为前震旦系浅变质玄武岩及震旦系下统苏雄组流纹质凝灰岩。苏雄组(Z3?2asas3-2)流纹质凝灰岩及流纹岩:浅灰色,残余玻屑火山碎屑结构,块状构造,凝灰岩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呈镶嵌~碎裂结构,抗风化能力弱;前震旦系浅变质玄武岩(AnZβ)灰绿色,岩石致密坚硬,局部具杏仁状、气孔状喷发构造,该玄武岩时代老,质坚性脆,岩体小断层及构造裂隙发育,卸荷作用强烈,岩体完整性差。岩层平均产状为N25~35°W/SW∠70~80°,与河谷走向基本一致,表现为倾上游陡倾坡内,为反倾岩质斜坡。岩性均为硬质岩,硬而脆(变质岩系),与岩体原生结构面一起为岸坡的变形破坏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结构条件。 2.3 大学生应力偏量变化 研究区地应力最大主应力σ1=21.1~27.3MPa,方向N54°E~N84°E,倾角一般小于20°,方向、量级和倾角均较稳定;σ2、σ3的方向量级和倾角变化较大;三向主应力平均比值σ1:σ2:σ3=1:0.65:0.27,应力偏量较大;反映了岩体的应力场属于以构造应力占主导地位的初始地应力场。 2.4 地层范围内地壳大面积升降 大渡河上、中游在上新世早、中期,因夷平作用形成一准平原。据蒋复初等(1999)研究其古地磁,判定其形成时间为4.20~2.60MaB. P.,到2.60MaB. P. 后,原始的大渡河古湖趋于消失,雏形的大渡河注入汉源附近的残余古湖,而金口河复背斜西坡的金口大峡谷段古大渡河水系西流入古湖, 古湖南通安宁河。1.78MaB. P. 后,汉源古湖也趋于消失,喜山运动B幕的强烈活动,促使小相岭急剧上升,金口河复背斜东坡的古大渡河强烈溯源侵蚀,切穿复背斜夺取金口大峡谷段的古大渡河,使其改向东流。这一时期约在1.0MaB. P. 左右。第四纪近场地范围内地壳大面积的间歇性抬升可明显分为3个阶段(表1):(1)Q2末到Q3早期;(2)Q3早期至Q3末期;(3)Q3末至Q4以来。Q2时期形成坡顶夷平面后河流强烈下切,相对高差1500m左右。在地壳上升、河流下切的总体背景下,河流同时具有峡谷地貌与深厚覆盖层堆积的双重地质地貌特点。 3 岸坡岩体拉裂变形规律 库首右岸自然岸坡大致走向近SN向,坡度为45°~50°,冲沟切割,地貌上呈现出槽脊相间的梳状地貌形态,地形上呈陡—缓—陡—缓(下陡上缓)的变化(图1)。库首右岸边坡距坝轴线约600m,在680~1020m高程之间布置了勘探平硐13个,在岸坡中主要发育有以下4组裂隙:(1)N25~35°W/SW∠60~75°;(2) SN/W∠65~80°;(3)N20~30°W/NE∠35~45°;(4)SN/E∠65~75°。其中以第1组(NW/SW)最为发育,裂面平直,延伸长,且密集,使岩体片理化;第2组(NW/NE,中缓倾坡外,主要见于中高程850m附近)次之。NW/SW(陡倾坡内)组主要为岩体的原生结构面发育方位,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