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件覆锡铜引线的腐蚀机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维普资讯 物理化学学报 (WuliHuaxueXuebao) M arch Acta .Chim.Sin.,2002,18(3):223—227 电子元件覆锡铜引线的腐蚀机制 高 苏 张启运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 100871) 摘要 电子元件覆锡铜引线的可焊性常因储存时间的延长而太大恶化 .本文通过盎相、XPS、电池断路电位和润 湿性测定等方法判断可焊性恶化的机制是:铜一锡金属间化台物 叼相 (Cu6Sr~)微晶向锡表面扩散,与锡形成微 电池对,遇到空气中的水份与酿气氛构成电化腐蚀所致 关键词: Cu~Sns, 电子元件引线. 钎焊, 可焊性 中圈分类号: O646,O641 印刷电路板上成百上千的各种 电子元件,为了 层表面的化学变化;用 XPS方法分析锡表面层成 在焊接流水线上一次完成与板上电路的可靠焊接。 分;再研究老化前后锡表层与气氛的电化学作用以 生产电子元件所用铜引线的表层常事先热浸上或电 及测定锡表层的可焊性变化从而最后判断覆锡铜引 镀上一层锡以保证其具有高的可焊性 .实践表明, 线可焊性恶化的原因和机制 这种覆锡铜引线在仓储一段时间以后,有时不到半 1.1 热浸锡和电镀锡铜引线试样的制备及其界面 年。其可焊性即大为降低并引起元件在电路板上的 反应 虚焊 .上千焊点中有个别点虚焊极难检出,从而造 铜试样 由厚度为 0.5mm 的纯铜片及直径为 成整个电路板的报废或 日后故障的丛出 .多少年来 0.3mlT1的纯铜线制成 .铜片切成 10innl×10mm 人们普遍认为引线可焊接性的下降是铜与锡界面上 小片,铜线剪成 10mlT1的小截 .热浸锡试样制备时 反应生成的金属问化合物 相 (组成近似 Cusm) 将纯锡 (9999%)30g放于一瓷坩锅中,在恒温控 长透覆锡层所致 .一些论文还不厌其烦地计算这 制的小电炉中保持需要的恒定温度 .用头部绝热的 种化合物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速度 [2-sl,认为化合物 小镊子夹取试样在熔融的锡中授沾一定时间后取出 相在保存期内只要高度不长透锡层 ,引线可焊性 冷凝 .这样可基本保证以下报告中铜线温度和浸沾 的恶化就不致发生 .因此建议加厚引线覆锡层的厚 时间的可靠性 .电镀锡试样是将铜片或铜线浸人 电 度来解决问题 “.然而事实上在湿热环境中, 相 镀液 (SnSO4-Hzs 一明胶 -口奈酚)中电镀而得 ,镀层 并未长透覆锡层的情况下,铜线的可焊性仍然有明 厚度 100—120帅 . 显的下降.到底原因何在,其反应机制是怎样的,至 由于Cu—Sn(1)界面反应在超过 350℃时,界 今未有文献进行过深人的探讨和给出令人信服的结 面上的 相CuSm将 以笋状突跃生长 】.1 2s 论 .本文拟用金相、XPS和电化学以及润湿力测定 的反应,笋状化合物生长的高度常超过 3O一50um 的方法研究其机制从而探讨其解决的办法 . 并穿透覆锡层 .本实验浸沾的温度选取300℃.时 间 l一2s.图l是铜线在300℃浸 Sn2s的试样断 1 实验方法及结果 面的金相照片 .由图可见,在铜一锡界面上笋状化 本研究的程序是:先制备热浸锡和电镀锡的试 合物 相的生长虽较弱,但铜 向液态 sn中溶解和 样,然后进行模拟仓储条件的加速老化试验;分别制 扩散的速度却是惊人的,仅仅2s的浸沾,铜溶解和 备金相试片,观察老化前后锡一铜界面、锡层中和锡 扩散的距离竟超过 100

文档评论(0)

GG-水处理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资深水处理工程师,环保工程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