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in-Wu法发现史研究-兼论吴宪在其中的贡献.docxVIP

Folin-Wu法发现史研究-兼论吴宪在其中的贡献.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Folin-Wu法发现史研究 兼论吴宪在其中的贡献 ? ? 杜海琳,谷晓阳,李嘉珊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 100080 2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69 3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北京 102488 在临床生物化学(下文简称“生化”)领域,Folin-Wu法(又称“福林-吴宪法”)是血糖测定的经典方法之一。该方法于1920年问世,由美国生化学家奥托·福林(Otto Folin)和我国生化学家吴宪联合发明。科学界普遍认为该方法是吴宪早年间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亦是我国科学家在世界生化史上的杰出贡献之一[1]。医学界、医学史学界有关吴宪和生化史的研究中常提及这一方法的重大意义[2- 8]。但关于Folin-Wu法发明的具体历史过程、当时学术界给出的评价和反馈以及身为福林博士生的吴宪在这一研究中的学术贡献,目前尚无系统考证资料可循。 考虑到Folin-Wu法的影响力和吴宪在中国医学界的学术地位,笔者认为,对Folin-Wu法的历史进行研究很有必要。通过查阅福林、吴宪等人的原始论文及相关史料,本文梳理了Folin-Wu法的发明和完善过程,以及当时学界围绕其产生的学术争论,希望能够以此为例探讨科学家良性竞争合作对学术发展的影响。此外,笔者亦希望能够在史料研究的基础上,客观评价Folin-Wu法的影响和吴宪在此方法发明过程中的学术贡献,丰富相关医学史研究。 1 Folin-Wu法诞生的背景 1.1 血糖和尿糖测定简史 早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埃及的医学文献中即对糖尿病有所记载[9]。后世医生对糖尿病的症状有许多描述,记录了患者尿液尝起来发甜、能够吸引蚂蚁等现象。17世纪,英国医生托马斯·威利斯(Thomas Willis)推测,糖尿病患者尿中的糖最初来源于血液[10]。18世纪,英国医生马修·多布森(Matthew Dobson)对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和尿液进行了检测,发现糖尿病患者尿液蒸馏后会有糖存留,并确定尿中的糖来自血液[11]。虽然许多医学家怀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尿糖升高,但由于不了解这种糖的化学结构,一直无法进行测定。直至1815年,法国化学家米歇尔·谢弗勒尔(Michel Chevreul)从糖尿病患者的尿中分离出糖,并指出其化学性状类似于葡萄糖,才为后来的生化检测奠定了基础[12]。1841年,德国化学家埃尔哈德·米切利希(Eilhard Mitscherlich)发现,将含有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溶液与尿液共同加热至沸腾,若尿液中含有还原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果糖等),就会生成淡黄色或淡红色沉淀[13]。1848年,德国化学家赫尔曼·冯·斐林(Hermann von Fehling)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由氢氧化钠、硫酸铜和酒石酸钾钠配制而成的试剂(后称“斐林试剂”),用于检测尿液中的葡萄糖[13]。19世纪末,数位生化学家先后提出了适于实验室开展的血糖测定方法,其原理大多与斐林的实验类似(基于对还原性物质的检测推测血糖含量),但所需血量较大,定量测量的准确性也有限[14]。 1908年,年仅24岁的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本尼迪克特(Stanley Benedict)在斐林试剂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种新的尿糖检测试剂,即现在为医学生所熟知的“本尼迪克特试剂”,其中包含硫酸铜、柠檬酸钠和碳酸钠。本尼迪克特指出,碳酸盐对葡萄糖的破坏性明显小于斐林试剂中的氢氧化铜试剂[6]。这种方法的原理依然是还原性物质检测,但对尿中葡萄糖含量测定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其他方法,因此成为当时临床检测中应用最广的方法[13]。 20世纪初,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尚无有效办法,主要依靠饮食限制。医生们迫切需要一种便捷的血糖测定方法以了解患者的血糖情况。1913年,美国著名糖尿病学家弗雷德里克·艾伦(Frederick Allen)在《关于糖尿和糖尿病的研究》(StudiesConcerningGlycosuriaandDiabetes)一书中呼吁,“在临床实践中,需要一种快速、准确的血糖测定方法。”[15]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美国生化学界颇有声名的福林和本尼迪克特都投身到了血糖检测方法的研究之中。而二者的学术竞争,不仅成为他们科研生涯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也间接推动了Folin-Wu法的诞生和完善。 1.2 福林与本尼迪克特的竞争 福林是20世纪美国生化学史上最著名的生化学家之一,也被称为美国第一个临床生化学家。他1867年出生在瑞典南部,1892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学位后,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有机化学专业的研究生。此时欧洲的生理化学(physiological chemistry)领域正蓬勃发展,福林决定前往欧洲学习此方面的知识。1897—1898年,福林先后跟随德国生化学家恩斯特·萨尔科夫斯(Ernst Salkowski)、阿尔布

文档评论(0)

科技之佳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科技赋能未来,创新改变生活!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1073104000017
认证主体重庆有云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浙江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2176858X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