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民间文学.docxVIP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民间文学.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民间文学 北京大学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研究的发源地。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曾兴起一个有组织、有队伍、有阵地的以民间歌谣为主要对象的民间文化研究活动:1918年2月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成立;1920年12月北大歌谣研究会成立;1922年12月《歌谣》周刊创刊,到1925年6月停刊。这场征集、刊载和研究流传于下层民众中间,向来不登大雅之堂的歌谣、谚语、俚语等口碑文学的运动从兴到衰,大约经历了7年的时间,有学者名之“歌谣学运动”,学界通常简称为“北大歌谣运动”。 1 收词立“歌谣” 歌谣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兴起密切相关。在现代中国,最先提出征集歌谣的是鲁迅、周作人兄弟,但由于时代环境的关系,他们的意见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首先付诸实施的是北大歌谣征集处。刘半农1927年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这已是九年前的事了,那天正是大雪后,我和尹默在北河沿闲走着。我忽然说:‘歌谣中也有很好的文章,我们何妨征集一下呢?’尹默说:‘你这个意见很好,你去拟个办法,我们请蔡先生用北大的名义征集就是了。’第二天,我将章程拟好,蔡先生看了一看,随即批交文牍处印刷5000份,分寄各省官厅学校,中国征集歌谣的事业,就从此开始了。”刘半农拟定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以及支持此事的蔡元培拟写的《校长启事》同时发表在1918年2月1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征集处,由沈尹默主持任一切,并编辑“选粹”;刘半农担任来稿之初审,并编辑“汇编”;钱玄同、沈谦士考订方言。简章和启事刊出后,迅即在京沪及全国各地引起反响。刘半农从收到的来稿中选其最佳者,略加注释,自5月20日起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开辟“歌谣选”专栏登载,日刊一首。至1919年5月22日,共发表四川、江西、黑龙江、安徽、广东、湖北、江苏、直隶、北平、河南、陕西等省市流传的148首歌谣。不久,周作人也加入征集处的工作。至1920年底,共征集歌谣1400余首。 北大在全国范围征集歌谣的活动,对当时社会舆论界和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刘半农、顾颉刚、李大钊等人都曾加入搜集歌谣的行列。刘半农、周作人、常惠、罗家伦、沈兼士等人还就歌谣的异文、方言等问题展开研讨。 到1920年,北大征集歌谣的活动已经持续了两年多,成立一个学术性团体的建议水到渠成地提上了议事日程。实现组织的提升与当时尚是青年学生的常惠有关,他在20世纪60年代回忆道:“1918年北京大学开始征集歌谣。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象潮涌般的起来,校外的报章杂志常常登载一些歌谣,有时也登讨论歌谣的文章,很引起一般青年注意和爱好,民间文学逐渐的活跃起来。这时北大校中征集歌谣反而消沉,我可着了急,给学校国文教授会写信。”他的意见得到重视和采纳,随之成立学术团体,并定名为“歌谣研究会”。1920年12月15日《北京大学日刊》刊登了《发起歌谣研究会征求委员》的启事,四天后的12月19日,“歌谣研究会”正式宣告成立,由沈谦士、周作人主持。1922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沈兼士任主任,“歌谣研究会”是隶属于国学门的学术团体之一,由周作人一人主持。 “北大歌谣研究会最突出的成绩就是它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专门性的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刊物———《歌谣周刊》。” 2 论文发表内容分析 由于经费等方面的原因,《歌谣周刊》在“歌谣研究会”成立两年后的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建校24周年纪念日)才得以刊行。常惠担任编辑,顾颉刚、魏建功、董作宾先后参与了编辑工作。从1922年12月17日至1925年6月28日,共出刊97期。另有《歌谣周年纪念增刊》一本。起步阶段的《歌谣周刊》,作为《北京大学日刊》附张,16开8版,随报附赠。从1923年9月23日第25期起改为单独出版零售。后并入北大研究所1922年10月创刊的《国学门周刊》,并刊后的《国学门周刊》至1926年8月止,共出24期。另外,《歌谣周刊》停刊10年后在胡适主持下曾一度复刊,于1936年4月4日至1937年6月27日共出刊53期,本文未将复刊后的53期列入研究范围。 97期《歌谣周刊》,从征集到的13900余首歌谣中,选择刊登了两千多首。除了对歌谣搜集、整理和分类之外,《歌谣周刊》还发表了歌谣及其它民间文学、民间风俗的有关论文接近200篇。(其中包括转载其它报刊的重要论文,如胡适初发于《努力周报》的《歌谣的比较的研究法的一个例》一文)这些论文对歌谣的特点、方言方音、研究方法以及歌谣在学术和民众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作了有益的探讨,对故事、传说、婚俗、葬礼、信仰等其他民间文化也有所涉及。其中,重要的论文有:白启明《几首可作比较研究的歌谣》、邵纯熙《歌谣分类问题》、刘经庵《歌谣与妇女》、周作人《歌谣与方言调查》、王肇鼎《怎样去研究和整理歌谣》、屈冀鹏《农村里对

文档评论(0)

182****77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