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世纪台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617世纪台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此背景下,作者将台湾文化本质视为中国文化的独特分支。那么, 这个特色分支的背景是什么?内涵又如何? 荷兰遮城的传播 16世纪~17世纪是西方早期殖民者开拓东方航路进行掠夺的时期。1602年, 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 目标直指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1624年荷兰人占领台湾南部大员海滩, 并在此建筑城堡, 取名奥伦治城 (Fort Orange) , 1627年改名为热兰遮城 (Zeelandia) 。之后, 荷兰人开始向台湾全岛扩张, 于1642年占领台湾全岛。 荷兰殖民者在台湾除了在政治上进行强制统治、经济上进行疯狂掠夺、军事上进行残酷镇压外, 还在台湾强制传播西方宗教文化。荷兰第一个赴台传教的传教士是甘第丢斯 (G.Candidius) , 随后, 共有29位牧师在台湾进行宗教活动。荷兰人以新港为基地, 在每一个被攻占的村落传教。荷兰人还开办各种宗教学校, 教授荷兰文和教理问答等, 很多原住民都学会了用拉丁文拼写。由于荷兰殖民者的强力推动, 其传教活动取得相当大的进展, 如仅1641年2月一个月, 在麻豆、萧垅、新港等地接受洗礼的村民就有380人之多。一直到清代, 仍有原住民用削尖的鹅毛管, 沾取墨汁书写拉丁文的“新港文书”。 台湾的管理体制 以郑芝龙为首的郑氏集团原为盘踞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武装海盗、海商集团。1646年, 郑芝龙在清廷的招抚之下, 宣布归顺清朝政府。但是, 其子郑成功拒不投降, 扛起“反清复明”大旗。郑成功在清廷的强大压力下, 为反清复明大业寻找基地, 目光瞄准了台湾。1662年, 他率舰队和大军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在台“开国立家”, 开始将大陆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至台湾, 汉文化开始有组织、系统地进入台湾。 一方面, 郑氏集团在台建立政治统治体制。在第二批复台大军刚刚抵达台湾的时候, 郑成功就下令将收复的赤嵌城改为东都明京, 并根据中国的郡县制, 在台湾设立了一府二县。府为承天府, 以赤嵌城为府治;二县为天兴县和万年县, 以新港溪为界。1662年郑成功逝世其长子郑经继位后, 在1664年将东都改为东宁, 天兴、万年二县升为二州, 并设立南路、北路和澎湖安抚司。还规划了基层组织, 将东宁城分为东安、西定、宁南、镇北四坊, 又在汉人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24里。 另一方面, 大力发展科学教育。郑经在台建立孔庙、广设学校, 建立学院、府学、州学和社学四级教育体系, 并推行科举制度。这期间, 台湾最早的孔庙——台南孔庙正式落成, 门额上自豪地写着“全台首学”四个大字。 此外, 随着大批明朝遗臣、知识分子和汉族人口的迁入, 台湾民风迅速开化。这些大陆移民在台湾著书立说、吟诗唱和, 并成立了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文化社团“福台新咏”诗社, 留下了大量的具有台湾特色的文学作品, 大大推进了台湾崇尚文化的风气, 提升了台湾民众的开化水平。 台湾的社学、义学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一直处在与清政府交战的状态之中。虽然台湾方面励精图治, 但是面对强大的满清政府, 孤悬海外的台湾仍显疲弱。1683年7月, 郑成功之孙郑克塽宣布投降, 台湾归顺清朝统治。 清廷统一台湾之后, 为了巩固在台统治, 提升台湾的文教水平, 在台湾进行完整、系统的文化、伦理教育, 宣传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 推广文化知识。具体做法有: 一、完善教育体系。清政府将大陆的府、州、县学 (统称为儒学) 制度完全搬到台湾。除官办的府县儒学外, 半官方的社学、义学也在台湾兴起。1683年, 台湾知府蒋毓英捐俸建立三所社学。接着, 诸罗、凤山各县也纷纷建立社学。专门接收贫寒家庭儿童、不收取任何学费的义学堂也迅速发展。台北士林的文昌祠、台北板桥的大观义学都是当时台湾著名的义学堂。此外, 还有专门培养原住民的土番社学。土番社学在雍正年间多达50多所, 由汉人教授原住民儿童汉字、汉语和汉文化。 二、建立与大陆相对接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明郑时期已经传入台湾, 清统一台湾之后, 大陆的科举制度全盘移入台湾。由于当时台湾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为了鼓励台湾生源到大陆应考, 福建提督张云翼于1687年提出按照甘肃、新疆之例, 为台湾生源另编字号, 额外取中举人, 以资鼓励。这一举措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当年就有五人渡海应试, 结果凤山县的苏峨一举中的, 成为台湾第一位举人。 三、广泛建立书院。书院是区别于学校的另一种教育系统, 学校主要是培养政府官吏的场所, 而书院则是进行学术研讨的地方, 书院对台湾文化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1683年, 施琅在台开办首家书院——西定坊书院。其后, 台湾各地先后成立了崇文书院、海东书院等逾60个书院。 四、举办新式教育。19世纪下半期台建省以后, 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大力提倡新式教育, 创办现代化学校, 聘请洋人

文档评论(0)

hzyac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的文档设计与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