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华艺术通志隋唐卷》上
《中国艺术通史》是国家五个艺术科学研究项目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由李希凡主编、五位专家和科学家撰写的文章已经用十多年的时间进行了。2006年6月,它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和销售。这套论著是迄今为止对远古至清末的中华艺术的历史发展做最全面、详实论述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唐代是封建社会歌舞艺术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 各种艺术形式、体裁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不仅继承了唐前历代悠久、精美绝伦的艺术精髓, 而且对后世的艺术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艺术文化绵延不断地前进。日本学者岸边成雄曾著有《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为唐代音乐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近年来, 诸多学者致力于唐代音乐研究, 并已取得一些成果, 如沈冬《唐代乐舞新论》、关也维《唐代音乐史》、孙晓辉《两唐书乐志研究》等著述, 可见唐代音乐备受学者们关注。王小盾等学者对唐代文学的深入研究也为《中华艺术通史·隋唐卷》 (上) (以下简称《隋唐卷》上) 的撰写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 《隋唐卷》的写作更是这套论著中篇幅最多的一卷。《隋唐卷》 (上) 共计77万4千字, 收录有彩图、黑白线描图及拓片共205祯, 谱例15例, 表10幅。担任《隋唐卷》主编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秦序先生, 秦序先担任《隋唐卷》主编兼为其他多卷文字撰稿, 后又担任全书执行副总主编, 致力于《隋唐卷》 (上) 的写作。《隋唐卷》 (上) 由导言、气象万千的隋唐宫廷乐舞、规模浩大精华荟萃的隋唐乐舞机构、州县军府及文人士大夫的乐舞生活、异彩纷呈的民间乐舞百戏、舞蹈艺术的辉煌成就、音乐艺术的辉煌成就、散乐百戏的辉煌成就、乐舞百戏的内外交流、隋唐时期的表演艺术理论等十章节组成。除第五章《舞蹈艺术的辉煌成就》和第七章第一节《杂技、马戏发展演进的新高峰》分由王克芬和刘峻骧两位先生撰写外, 其余各章节的撰写及全卷的统稿皆系主编所作。笔者在阅读《隋唐卷》 (上) 后, 以下仅就其中的某些方面做以评述。
一、 隋唐卷上音乐部分研究方法的应用
1. 生物学基础
在《隋唐卷》的撰写中, 体现出作者致力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中深厚、扎实的文献学功底。作者不仅对文献史料运用慎重地把握与斟酌, 而且及时关注时人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吸纳到《隋唐卷》中, 并将之补正。如秦序对《霓裳羽衣曲》的研究, 紧密结合文献史料, 对《霓裳羽衣曲》的作者及段数问题进行疏证。
2. 合理利用考古资料,全面掌握古代音乐文献
王国维在《古史新证·总论》中提出“二重证据法”, 即将纸上材料和地下新材料相结合运用, 作者应用了一些考古学成果, 及时吸收已知的考古资料, 充分掌握《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第一批出版的十卷本十二省市的考古材料, 将古代音乐史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紧密结合在一起, 通过出土的考古文物和古代文献一并观之, 力图对古代音乐史研究方面的诸多问题作以更全面、科学的论断。
3. 民间舞研究
在《隋唐卷》第四章中, 作者从民俗学的研究视角切入, 将民俗学与音乐学研究方法融合, 对与民俗相关的音乐事象———民间节会乐舞、日常风俗性乐舞与其他民间歌舞进行深入地研究。如对上元节、上巳节、重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等民间节会中所表演的乐舞活动进行分析, 对腊祭及除夜等习俗中所进行的乐舞活动和各地独特的节庆赛会活动都作了具体的阐述, 对民间婚丧嫁娶仪式中的乐舞和民间流行歌曲、流行乐舞也作以详细的叙述。
4. 对不同阶层人民的乐器生活的诠释
作者在《隋唐卷》第三章中结合社会学分层次的研究方法, 将唐代乐舞活动分为宫廷、地方府署及文人、民间三个层次, 全面、系统地诠释了唐代不同阶层人们的乐舞活动全貌, 对不同阶层人们进行乐舞活动中所使用的音乐、舞蹈、戏曲等诸多艺术门类的记述有分有合, 既融会贯通, 又分门别类, 将唐代社会各阶层人们的乐舞生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 关于隋唐时期音乐的发展
1. 是否为天际乐而制
在杨荫浏先生所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一书中, 将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分为“燕乐”和“雅乐”, 杨先生的观点将宫廷“燕乐”都看作是俗乐, 而非“雅乐”。之后诸多学者的著作多因袭杨先生此种观点。作者在谈到隋唐时期宫廷音乐的实际分类时, 根据宋代所编类书《玉海》卷105中所辑唐代刘贶《太乐令壁记》的佚文, 将唐代宫廷音乐分为“正乐”和“四夷乐”两大类。《太乐令壁记》中卷所记述的“正乐” (即“雅正之乐”) , 包括雅乐、立部伎、坐部伎、清乐、西凉乐。作者由此推知:《太乐令壁记》中的“雅乐”, 是狭义的祭祀雅乐, “正乐”则是广义的雅乐, 包括祭祀雅乐和朝会宴飨雅乐。后人往往忽略了雅正之乐本身有广、狭之分, 看到坐、立部伎, 清乐、西凉乐等主要用在朝会宴飨, 便以为它们是“燕乐”, 也就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