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历史枯水调查与研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江历史枯水调查与研究 长江是中国伟大祖国最大的河流,全长59.58万公里。它西经十省、市、自治区,在黄海和东海交汇处大海。它的支流在数千公里外的祖国牧场上密集地密集。由于长江源远流长,水量的变化幅度很大。夏秋,洪水泛涨,水深高达数十米;冬春,水枯下落,水深低至数米。因此,对长江历史洪水、枯水量的调查与研究,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的工作。 历史枯水的调查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掌握江河最低水量的历史变化规律,避免因实测年限过短而对水文现象的认识不足造成损失。 枯水水文的研究与运用,不仅与内河航运、农田灌溉、厂矿给水有关,而且与水电建设有关。枯水水量变化的大小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电站的发电能力,特别是调节库容量较小的径流式电站、引水式电站与枯水水量的关系更是极为密切。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我国水文工作亦有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早在公元前三世纪以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知“刊木”以测水位涨落。《禹贡》记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战国时期,秦建都江堰,开凿宝瓶口,就在岩壁上刻有分划,用来测量水位的高低。《华阳国志·蜀志》还有关于“水则”的记载:“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唐代在涪陵地区长江河床中的白鹤梁岩石上雕刻“石鱼”图案,作枯水水位标志。《宋史·河渠志》有:“请立木为水则,以限盈缩”的记载。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立木”、“刊木”等水文实物,已经无存,而岩石水文题刻,则保留较多。这是我们进行历史水文调查的重要资料。至于河流沿岸的古代遗址、古代墓葬、古代建筑及记载水情的碑刻题记等水文考古实物,为数不少;还有文献资料,如《水经注》,史籍中的“河渠书”、“沟洫志”,以及游记、地方志等等,数量就更多了。对这些水文实物资料有计划地进行调查发掘,结合文献资料认真加以研究,将会使水文考古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为了这一目的,我们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将水文和考古两项工作互相结合起来,对长江上游作了三次历史洪水、两次历史枯水的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了水文方面的许多重要的历史材料。这些材料,对生产建设很有用处。通过调查,也使我们加深了对水文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 1972年1月29日至3月25日,我们又组成了枯水调查组,对宜昌至重庆河段的历史枯水进行了调查,1973年作了重点复查。现将几个主要点的调查结果作一简介。 一 石鱼的生长和测量 历史枯水的调查工作必须在水位极枯或较枯的时候才能进行,不象对洪水的调查那样,随时都可以进行。重庆市博物馆于1962—1963年曾调查和搜集过涪陵石鱼题刻资料。近几年来,我们一直期待着石鱼出水,对它进行高程测量,然后进行新的研究分析。这一愿望到1972年才实现了。 涪陵白鹤梁石鱼题刻资料,是目前宜渝河段中保存最好、最有价值的,它是探索长江上游枯水水文规律的主要依据。 1. 梁内石鱼水标及题刻文字 白鹤梁是一砂岩的石梁,位于四川涪陵县城北长江南岸的大江之中。石梁自西向东伸延,与江流平行,自然地形成了涪陵城下长约1600米的一道挡冲防护堤。梁外水流湍急,是长江的正流所在;梁内水流较缓,冬春,波平如镜,故当地人民称为“鉴湖”。根据调查时的水位情况观察,石梁当时为江流所分,成为上、中、下三段(图一)。 石鱼水标及题刻文字,都集中在石梁的中段靠下端的砂岩层的斜面上。梁的最高处距调查时的最低水位高出2.08米,石梁平均宽15米左右。表层为坚硬的砂岩,厚约1—1.5米,其下层为软质页岩,厚度在2米以上。岩面平整,呈14.5度的角度向江心倾斜(图版拾:1)。 白鹤梁上镌刻的石鱼水标及题刻文字,由于常年有过半的时间没于水下,故易于保存。几年来,我们先后在梁上发现题刻文字共163段。其中以宋代最多,约百段左右。元、明、清代次之。明代以前的题刻多在石鱼水标附近。清代以后的题刻,则因石鱼周围已无空隙之处,就逐渐向石梁的上端与左右发展(图二)。 白鹤梁题刻经历了漫长时间的风化、冲蚀,有些题刻字迹已模糊和残缺。石梁的高起部分,由于下层的软质页岩较易于风化与冲蚀,致使其上面覆盖的硬质砂岩层,因下部被流水淘空而有些倒塌,题刻文字有的遭到破坏,至今于泥沙与浅水之中尚可见到部分题刻或其残迹(图四、五)。故唐代题刻只见文献记载,未见实物。 2. 石鱼书本类目录 所谓“石鱼”水标,就是在石岩上面雕刻的鱼形图案,并用它来作为衡量江水水位高低的标志(图三)。而白鹤梁上现存的浮雕和线雕的大、小鱼形图案有14个之多,分布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高程上。各时代题刻文字的内容又多是以石鱼为标准并记载其当年石鱼出没的情况的。所以,必须首先识别作为枯水水位标志的“石鱼”的真伪和年代。 关于石鱼始刻

文档评论(0)

182****77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