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脾胃学术思想探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振华脾胃学术思想探析 李振兴是终身教授,曾任河南省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医医师。曾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现为终身理事,中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0年被评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9年5月,李振华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国医大师”。60余年来,李老一直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临床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擅长于治疗急性热病,脾胃病及疑难杂病,先后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1982年李振华负责研究的河南省重点科研项目“脾胃气虚本质的研究”,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李振华承担的“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2005年4月李老作为全国著名名老中医之一,参加“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李振华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课题研究。获河南省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奖一等奖、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6年12月李老荣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李振华晚年精心研究脾胃学说,根据《内经》“脾胃为仓廪之官”及脾胃为后天之本、李东垣“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的学说,和李老多年临床体会,着重于慢性脾胃病的研治。通过多年对慢性脾胃病的研究和临床,提出了系列的脾胃病学术思想与观点。我们有幸作为李老的弟子和学术继承人,通过多年的跟师临证和参加科研工作,体会了李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与治疗用药特点。现将李振华教授多年来形成的脾胃病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归纳论述如下。 1 有同重病分,有自然之证,则有“三化”以和胃 李振华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和对脾胃学说的精心研究,提出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的学术观点。脾胃位于中焦,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气上升,津液得以四布,营养全身;胃气下降,食物得以下行,腑气通利。脾的运化功能全赖脾的阳气作用,饮食劳倦,损伤脾气脾阳,使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则可造成脾虚证;脾胃病日久或它病日久,损伤脾气以至脾阳,亦可形成脾虚证,故脾本虚证无实证。胃主受纳降浊,胃气以降为和,胃属六腑以通为常,以降为和。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寒凉,或嗜食辛辣太过,或恣食肥甘厚味,饮食停滞于胃,或寒凉、积热蕴积于胃;或感受外邪,寒入于胃,热蕴于胃,秽浊之气犯胃,或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它如情志伤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胃等,皆可使胃之受纳、和降失职,胃气不降,浊气壅塞,形成胃之实证,故胃多实证。 脾虚胃实是脾胃病基本病理特征。李老指出:有人认为水湿阻滞,或湿热蕴结为脾之实证。熟不知脾虚失其健运,才能生湿;湿为有形之邪,湿停则易阻滞气机,气郁化热,才产生湿热蕴结。故湿热蕴结,其本在脾虚,湿热为标实。故水湿停留,湿热蕴结之证,乃本虚标实,实由虚致,虚中之实证,非脾实证。慢性胃病的发作时有偏气滞、湿阻、化热、食滞、血瘀等不同实证,但其病理常为虚实夹杂、虚中之实、实由虚致。故脾胃病脾虚胃实是其基本的病理特征。 《素问太阴阳明论》提出:“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高度概括了脾胃的病理特点。实则阳明,虚则太阴;阳明即胃,太阴即脾。《伤寒论》亦阐述了阳明病为实,太阴病为虚的理论。后世历代医家无不重视脾胃,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之论。李老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充分认识体会和掌握并实际运用了这一脾胃病的病理特点及规律,提出“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的学术观点与“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疗思想,并自拟治疗脾胃病方剂,如香砂温中汤、沙参养胃汤等,形成了独特的临证用药特点,在《内经》、《伤寒论》、李东垣《脾胃论》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脾胃学说,而成为当今卓有建树的脾胃病大家。 2 中气健脾、涉及胃 李老认为脾失健运和升清,主要责之于脾的功能虚弱即脾气虚甚至阳虚。《黄帝内经素问·厥论》说:“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为胃行津液,运化水谷之精微,其功能,主要在于脾气、脾阳。临床见脾失健运,主要是脾气虚,甚则脾阳虚。故脾失健运和升清,主要是脾的功能虚弱即脾气虚甚至阳虚。健脾药物无论是淡渗利湿,芳香化浊燥湿,益气温中化湿,以及大辛大温之药温化寒湿,无不都在助脾气或脾阳。 对脾胃病的治疗,李老在临证遣方用药时,根据慢性脾胃病气(阳)虚者占90%以上的临床经验,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参阅历代经方、时方等脾胃病治疗名方化裁,结合多年临床用药的体会,自拟组成了脾、肝、胃同时治疗的李氏香砂温中汤和萎胃方,并根据肝、脾、胃之虚、实、寒、热偏重,随证加减,用于各种慢性脾胃病之脾胃气(阳)虚证,收到了显著疗效。 李老治疗脾虚证用药时,健脾常用甘味药物,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夫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故……甘先入脾”;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