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株微藻悬浮和固定培养生长和氮磷去除效果的比较.docxVIP

4株微藻悬浮和固定培养生长和氮磷去除效果的比较.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4株微藻悬浮和固定培养生长和氮磷去除效果的比较 ? ? 张聪颖, 薛瑞萍, 彭瑞冰, 韩庆喜, 蒋霞敏 4株微藻悬浮和固定培养生长和氮磷去除效果的比较 张聪颖, 薛瑞萍, 彭瑞冰*, 韩庆喜, 蒋霞敏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 宁波 315211 为了比较牟氏角毛藻()、蛋白核小球藻()、三角褐指藻()、新月柱鞘藻()四株微藻在悬浮和固定培养方式下藻细胞生长状况和氮磷去除效果, 试验采取模拟含氮磷人工污水, 向培养液中添加NH4Cl, 在相同培养条件下, 分别培养4株微藻。实验结果表明: 4株微藻在悬浮和固定化培养均能生长, 氮磷去除效果良好。4种微藻悬浮培养的生长速率要优于固定化培养。两种培养方式生长速率均为: 蛋白核小球藻>新月柱鞘藻三角褐指藻牟氏角毛藻; 4种藻在悬浮培养下, NH4+-N和PO43--P去除率为: 新月柱鞘藻>三角褐指藻牟氏角毛藻>蛋白核小球藻; 4种藻在固定化培养下, NH4+-N和PO43--P去除率为: 新月柱鞘藻>三角褐指藻蛋白核小球藻牟氏角毛藻。除牟氏角毛藻外, 蛋白核小球藻、新月柱鞘藻和三角褐指藻的NH4+-N去除率是固定化培养优于悬浮培养, PO43--P去除率均为悬浮培养均优于固定化培养。综合上所述, 4种微藻固定化后均对其生长速率和氮磷去除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新月柱鞘藻固定化培养生长和氮磷去除效果最佳, 最适合作为固定化培养方式氮磷高效去除的藻株。 微藻; 悬浮; 固定化; 氮磷 0 前言 在当今“五水共治”的大背景下, 提倡“零污水排放、循环水养殖”, 来保护海洋环境和减少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1]。其中氮磷过量排放是海洋环境污染水产养殖污水的主要来源, 而由此带来的藻华爆发和海洋赤潮则严重地威胁了自然状态的水生态系统稳定性[2-3]。因此寻找如何高效地去除污水中氮磷净化水体成为了治理水污染的关键所在。目前去除污水中氮磷净化水体的处理方法以物理及化学法为主[4-5]。而相比于物理化学方法, 生物法脱氮除磷更具有经济和环保效益。其中基于微藻生物技术去除污水中氮磷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微藻是一种形态结构简单, 生长繁殖迅速, 广泛存在于各类水体, 具有高效的脱氮除磷及纳污能力的光合自养型生物, 其主要利用同化作用吸附污水中的氮, 通过磷酸化作用吸附、沉降磷。研究发现悬浮微藻对NH4+-N和PO43--P的去除率可以达到49.1%和88.8%[6]。 虽然发现微藻去污效果明显, 但存在藻群易衰败, 难以回收, 引起二次污染的问题[4]。如何防止微藻在净化水体过程产生的问题, 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利用固定化藻处理污水是近些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此技术是将微藻包埋在基质载体内, 保持其较高浓度, 能进行正常生长代谢的生物技术[7]。这种技术可以克服传统微藻净化水体的弊端, 兼具反复使用, 藻球还可以加工利用充当生物饵料的优点。关于固定化微藻除水体中氮磷的研究已得到诸多学者的研究证实, 毛欣欣等[8]发现藻球用量会影响NH4+-N 的去除效果, 当水和藻球体积各一半时, 为原绿球藻对NH4+-N的去除率可达到100%。Kube等[9]在应用固定化藻和悬浮藻模式处理城市污水时发现固定化藻对废水表现出高适应性, 并不影响藻细胞对氮磷的吸收。微藻对水体中NH4+-N和PO43--P的去除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藻种[10]、微藻的密度[11]、pH[12]、初始氮磷浓度[13]等都会影响微藻对NH4+-N和PO43--P的吸收。 目前研究普遍集中利用淡水绿藻来处理污水, 涉及高附加值和海洋微藻研究较少, 且固定化微藻技术正仍处于经验积累和个性化探索阶段。本实验以4种微藻为实验对象, 通过对比悬浮与固定化培养方式下微藻生长和氮磷效果去除效果, 摸清固定化技术对微藻生长及氮磷去除的影响, 并筛选出适合固定化培养和氮磷去除效果佳的藻种, 旨在为固定化微藻去除氮磷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藻种由宁波大学海洋生物饵料实验室提供: 牟氏角毛藻、蛋白核小球藻、三角褐指藻、新月柱鞘藻。培养用水: 象山港海域天然海水经脱脂棉过滤, 煮沸消毒, 海水水质状况: 无机氮含量为0.5—1.0 mg·L-1, 活性磷酸盐含量为0.045—0.080 mg·L-1 [14]。所用玻璃容器经高温120℃消毒; 培养液采用宁波大学3#母液配方[15](表 1), 宁波大学3#母液配方为公开配方, 所用水为蒸馏水。加入量母液与海水体积比为1 : 1000, 藻种置于GXZ 智能型光照培养箱(宁波江南仪器厂)中培养, 静置培养不充气, 每天定时摇藻2次, 早晚各一次。培养条件: 温度(25±1) ℃, 光照 60 μmol·m-2·s-1, 光暗周期(L: D)12: 12。

文档评论(0)

科技之佳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科技赋能未来,创新改变生活!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1073104000017
认证主体重庆有云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2176858X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