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协奏曲的流变与传承中国历代传统曲牌音乐考释 (选载之一) .docxVIP

传统协奏曲的流变与传承中国历代传统曲牌音乐考释 (选载之一) .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协奏曲的流变与传承中国历代传统曲牌音乐考释 (选载之一) 一 《一枝花》《一枝花》 [一枝花](又名占春魁)是一种传统的声乐旋律和器乐曲乐旋律,流传非常广泛。在戏曲、曲艺、民歌等声乐体裁及民族民间器乐曲中, 均有许多“同宗”曲牌变体或“异宗”曲牌。 [一枝花]的由来, 与传统词牌有密切关系。据说, 这一曲牌的名称是源于唐代文学家白行简 (776~826) 所著传奇小说《李娃传》的故事。李娃是唐天宝年间 (742~756) 长安城里的一个妓女。当时, 有位从常州到京城长安游学的郑公子, 住在李娃妓馆里, 两人一来二往, 日久生爱。后来郑公子被其担任常州刺史的父亲几乎鞭打至死, 幸获李娃救护, 两人终成夫妻。在李娃的资助下, 郑公子发愤攻读, 终于一举中试, 又得殿试头名, 历任数州刺史。按夫贵妻荣的惯例, 皇上封李娃做了汧国夫人。由于李娃和郑公子的故事非常感人, 所以当时便有人编成歌曲来演唱。因为李娃的艺名曾叫“一枝花”, 所以曲名就叫《一枝花》了。歌曲后来变成了词牌, 仍然叫做[一枝花]。 但咏唱李娃故事的[一枝花]词牌及其曲词, 并未流传下来, 现已无据可考了。后来流传的众多[一枝花]曲牌, 在内容上均无表现李娃的故事, 仅有一首名为《一枝花》的福建省上杭县民歌小调是唱的“一枝花”的内容。这首民歌唱道:“高高山上一枝花, 亲哥想妹妹想他, 亲妹想郎年纪少, 亲哥想妹一枝花。 (哎哎哟) 一枝花, (嗯嗯) 一枝花, (嗯嗯哎哎哎哎哎哟) 亲哥想妹一枝花。”显然, 这首民歌是用“一枝花”来比喻农家少女的。 另一首流传在河北省涞水县的民歌小调《一枝花》, 也是情歌, 但在三段唱词中并未用“一枝花”之词来比喻男欢女爱, 只是有用“百草发芽”来含蓄地寓意“花”开之意。如第一段唱道:“正月里来正月正, 百草发芽遍地青, 郎君串门儿床上坐 (呀) , 上着蓝, 下着青, 未曾说话脸儿红 (哼哎嗨哟) , 忙把茶碗递手中。” 有意思的是, 这两首流传于我国南北不同地区的同名民歌小调, 在旋律上有某些相似之处。试将这两首民歌的第一、二乐句及最后乐句并列比较如下: 这两首民歌演唱的语言区别很大, 流传于福建省闽西上杭的《一枝花》是采用客家方言, 而河北涞水的《一枝花》是采用北方冀中方言。所以, 在同宗性质的《一枝花》曲牌中, 因方言语调的不同必然引起旋律的变化。两地的同名民歌的旋律如此相似, 可能与同是情歌的内容相关。至于它们是如何通过南北音乐的相互传播交流而“同宗”的, 则尚需进一步探讨。传统词牌, 最初都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 有的是按词制调 (音乐) , 有的是依调 (音乐) 填词。当词牌作为一种规范了的词格和曲格框架来填入新词时, 其内容与原型的词牌 (曲牌) 名称就不一定有联系了。[一枝花]也是这样。起先[一枝花]是有标题的词牌 (曲牌) , 从流传下来的各种[一枝花]看, 它已是无标题的性质了, 与“一枝花”的内容完全无关了, 实际上[一枝花]仅起着一个代名词的作用罢了。传统的[一枝花]词牌的句式格式为九句:五、五、五、五、四、五、五、七、七。但在实际运上则常有增减的情况。作为曲牌, [一枝花]的变体更是变化多样。从《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以下简称《九宫大成》) 中刊载的32首[一枝花]变体中可以看出, 不仅每首的内容均与“一枝花”无联系, 所唱剧目为《琵琶记》、《彩楼记》、《月令承应》、《董西厢》、《雍西乐府》、《长生殿》、《红梅记》、《浣沙记》等;而且词格也不尽相同, 旋律亦因唱词的内容及字调四声的不同有所变化。由于很难断定这32首[一枝花]中哪一首是这一曲牌原型的形态, 现将《九宫大成》刊载的第一首[一枝花]姑且作为原型看待, 其曲谱如下: 从上例[一枝花]的词格看, 与正格的九句句式结构有所变化, 为五、五、五、三、四、五、五、四、七。这种情况在这一曲牌的其它变体中也存在。从[一枝花]的音乐来看, 《九宫大成》中32首是变体形式, 其节拍均为散板, 音阶和调式都是七声羽调式, 音域基本上为12度, 旋律走向大致相似。现将上例与《九宫大成》卷之五十二南吕调只曲的5首[一枝花]末乐句并置起来加以比较: 限于篇幅, 这里不可能将《九宫大成》中[一枝花]的32首变体都一一列出。但从这6例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其旋律都是[一枝花]的又一体, 即使有的加入了衬词 (之一、之四) , 有的为六、四字句 (之五) , 引起了乐句幅度的扩充, 仍保持了这一曲牌的旋律框架结构。 [一枝花]在宋元时期的南北曲中都有, 同属南吕宫。有古代曲谱文献为证的, 除前述之清代乾隆十一年 (1746年) 由宫廷内府朱墨本刊行的《九宫大成》选载的32首外, 还有成书于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 由清代中期昆曲大家叶堂编著订谱的《纳书楹曲谱》

文档评论(0)

182****77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