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师培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三个视角
刘世培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难以摆脱的人物。他于36岁去世。在他的短期内,他写了74篇文章,在中国学术思想史、经典与历史、文学史与语言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由于刘氏后期的政治失足,为士林所不齿,其学术成就渐湮没不彰,以致于很少被人提及,这是不应该的。刘氏论学论政涉及方面极广,限于笔者的学识与篇幅,本文拟集中探讨刘氏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方面的论学观。
刘师培出身于清贫的经学世家,自幼饱读经书,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教育。他少年得志,年不到二十,就得到了刘家三代人为之奋斗而没有得到的“举人”。所以刘家在刘师培身上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为家族兴盛带来一线生机 (1) 。为此他热衷于功名追求,不甘于过着皓首穷经的寂寞生活。刘师培论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个人的名利追求,因此他论学缺乏牢固的信念支撑,显得多变而复杂。从纵向时段来划分,钱玄同把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刘君著述之时间,凡十七年,始民元前九年癸卯,迄民国八年己未(1903-1919)。因前后见解之不同,可别为二期:癸卯至戊申(1903-1908)凡六年为前期,己酉至己未(1909-1919)凡十一年为后期。姑较言之,前期以实事求是为鹄,近于戴学,后期以竺信古义为鹄,近于惠学;又前期趋于革新,后期趋于循旧。”1钱玄同对刘氏论学的阶段性划分大致不错,但是若说刘氏前期以“实事求是为鹄”,这点还是值得商榷的;从横向层次剖析,如果把论学特点视为具有一般治学倾向或者论学价值取向的话,那么刘氏论学特点至少可以从“中西观”、“汉宋观”、“学术观”三方面加以阐述。
一、 西学是汉代学术的发挥
刘师培虽承家学,素有深厚的旧学根柢,但是他并不排斥西学,相反的对西学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对于刘氏具体何时开始接触西学,无从考证,但是关于刘氏论学广涉西学这一事实,是有案可寻的。1903年春,刘氏赴开封参加科举会试,结果名落孙山。会试归途滞留上海,结识了蔡元培、章太炎等人,思想巨变,遂主革命,好奇、尚新的刘氏才开始广泛地接触西学。
西学著作的广泛研读,开阔了刘师培的学术视野,这是他前期论学饱满创意的一个主要原因。正像近代许多学者一样,对他们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西学的“进化论”了。刘氏对严译《天演论》极为谙熟,他所著的《中国历史教科书》,是一部公认为在进化论思想指导下的新型历史教科书。进化论的传播引发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思想界颇具影响的“古学复兴”运动。进化论的观念告诉人们,中国之所以落后,正是由于过去历史所造成的,因此解决中国现实危机,必须从过去寻找答案,需要重新认识历史,以西学的进化论、民约论等思想作为参照系,以发现“中学”中具有西学意义的“国粹”。刘氏在比较中西历史中发现,“嗟乎!欧民振兴之基,肇于古学复兴之世,倭人革新之端,启于尊王攘夷之论”2,既然欧民和日本的强盛是由于“古学复兴”或“尊王攘夷”,那么中国也可以藉西学以发明古学,“思想日新,民智日沦,凡国学微言奥义,均可藉皙种之学,参互考验,以观其会通,则施教易而收效远。……则20世纪为中国古学复兴时代,盖无难矣,岂不盛乎!”3
所谓“古学”,在刘师培以及国粹派人士看来,主要是指先秦诸子之学。秦汉以后君主专制窒息了学术的发展,“凡专制之时代,不独政界无自由之权也,即学界亦无自由之权”4,只有先秦诸子之学才是没有受到专制污染的纯正“古学”。为了发明古学中的“新理” (6) ,刘氏著有《周末学术史序》。在《序》中我们可以发现刘氏“藉西学以证明中学”,从而达到发明古学的意图。在《序》中,他从西学学科角度揭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弊端,并认为产生这些弊端恰恰是由于先秦诸子学术不彰的缘故。就伦理学而言,先秦诸子论伦理学各有长短,后世应该扬长避短,可是,“汉魏以降,学者侈言伦理,奉孔、孟为依归,斥诸家为曲说,致诸子学术湮没不彰,亦可慨矣”(7);就社会学而言,在刘氏看来,先秦《易》、《春秋》、道家、阴阳家均有诠明社会学之思想,可是,“后世此学失传,惟史学家言侈陈往迹,历溯古初,稍近斯学”,但是对于治化进退之由来、民体合离之端委,“征之史册,缺焉未闻”5。不独有偶,在宗教学、政法学、计学、兵学等方面都存在类似的现象,因此刘氏才要使先秦诸学之学中的精华得到阐扬。刘氏诠明先秦学术“新理”有赖于西学,是以西学作为评判学术优劣得失的依据的。近代西方逻辑学有归纳与演绎之分,刘氏认为荀子所谓的“大共”,即是归纳,而演绎即是荀子所谓的“大别”(9);法家管子以利民为先,以正德为本,在于利用厚生,他认为这“与皙种所行之政,大约相符”6。这种中西学术比较存在的可能性,刘氏早年认为是由于中国“人种西来”,欧洲文化与中国文化都同出于西亚。后来他不信奉西来说了,也没有继续探寻新的依据。
出于当时排满革命的政治需要,刘师培将西学的民族、民主思想与传统的“尊王攘夷”、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