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黄帝内经》对酸苦甘辛咸五味的认识.docx

《黄帝内经》对酸苦甘辛咸五味的认识.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帝内经》对酸苦甘辛咸五味的认识 所谓品味,它指的是五种味道:酸、苦、甜、辛和咸。《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五味的概念, 并多从饮食的五味来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之所生, 本在五味, 阴之五宫, 伤在五味。”《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 地食人以五味。”《内经》对于五味的认识较为系统, 奠定了后世五味理论的基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论述。 1 五味子和五泽 1.1 阴阳为检测中心的事物有相同的功能来划分阴阳 阴阳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法则, 反映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属性。根据阴阳理论, 可将同一系统的事物按阴阳来划分。《内经》按五味的功能来分阴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素问·至真要大论》又在其基础上补充了“咸味涌泄为阴, 淡味渗泄为阳”。上述内容是对五味阴阳属性的具体描述, 指出辛、甘、淡属阳, 酸、苦、咸属阴。属阳之味具有发散、向上、向外之性, 属阴之味具有涌泄、向下、向内之性。 1.2 对应木、苦对应火、辛对应金、咸对应水 《内经》对于五味的认识, 源自于对五行学说的发挥, 其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阐明五味与五行的对应关系, 将酸对应木、苦对应火、甘对应土、辛对应金、咸对应水。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东方生风, 风生木, 木生酸……南方生热, 热生火, 火生苦……中央生湿, 湿生土, 土生甘……西方生燥, 燥生金, 金生辛……北方生寒, 寒生水, 水生咸。”并根据五行相克来阐明五味相克, 指出辛胜酸、咸胜苦、酸胜甘、苦胜辛、甘胜咸。 2 味味料、涉及复杂,是否符合现有认识的“五官” 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是五行学说的一个重要环节, 与临床治疗用药、饮食调养密切相关。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云:“五味入口, 藏于肠胃, 味有所藏, 以养五气。”其次, 五味入胃后各归其所喜的脏腑。《灵枢·五味》指出:“五味多走其所喜, 谷味酸, 先走肝;谷味苦, 先走心;谷味甘, 先走脾;谷味辛, 先走肺;谷味咸, 先走肾。” 表1显示, 上述五味归属主要讲的是饮食之味配属五脏, 是符合五行关系的。然而, 《内经》中很多篇章提到的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并不受肝与酸味、心与苦味、脾与甘味、肾与咸味相配的五行归类所局限。王玉川先生对此做了系统的总结, 涉及五味所生、所入、所走、所伤之脏及五脏补泻所欲、所宜、所禁之味:“甘味与肺无关, 苦味与肝无关, 咸味与肝、肺无关, 辛味与心、脾无关, 酸味则与五脏中任何一脏都有关。”可见, 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五行对应, 任何一种味并不只作用于一个脏。 3 调补阴形气气诸功效 《内经》对于五味功效的认识散在于多个篇章中, 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明确了五味各自的主要功效:“辛散, 酸收, 甘缓, 苦坚, 咸耎”。除此之外, 还记载了辛味有润的功效, 通过开发腠理、运行津液、宣通气机来起到润燥的作用。《灵枢·五味论》记载酸味有涩的功效, 能起到收敛固涩的作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灵枢·终始》记载甘味有补的功效, 能调补阴阳形气诸不足。《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苦味有燥的功效, 苦能燥湿;《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记载苦味有温的功效, 苦能温煦;《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及《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苦味有发的功效, 苦能发散;《素问·脏气法时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苦味有泄的功效, 苦能泄气、泄火、泄湿;《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苦味有下的功效, 即苦能攻下。《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咸味有涌泄的功效, 能起到涌吐和泻下的作用。后世又有所发挥, 总结出辛能发散、行气、行血, 酸能收敛、固涩, 甘能补益、缓急、调和, 苦能泄下、泻火、燥湿、坚阴, 咸能软坚、泻下。 4 使用不同的味道 4.1 病理状态下,应遵循“泻”“补”“酸泻”之原则 《素问·脏气法时论》记录了人生理状态下的五脏所苦和病理状态下的五脏所欲, 提出利用药物五味配伍来调和五脏。在生理状态下, 以五味来缓和五脏之偏并指出:“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 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 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 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在病理状态下, 以五味来治五脏之病:指出“病在肝……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用辛补之, 酸泻之”;“病在心……心欲耎, 急食咸以耎之, 用咸补之, 甘泻之”;“病在脾……脾欲缓, 急食甘以缓之, 用苦泻之, 甘补之”;“病在肺……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 用酸补之, 辛泻之”;“病在肾……肾欲坚, 急食苦以坚之, 用苦补之, 咸泻之”。这里顺其性为“补”, 逆其性为“泻”。 以肺为例, 肺主气, 其性清肃, 以降为顺, 若气上逆则肺病, 苦味主降, 其性能泄, 故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